麻乍镇双包塘村:特色种植助农增收
作者:祖海雪 马娇 时间:2019-06-14 阅读:216
近年来,麻乍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利用科学化种植模式,走果蔬配套发展路子,以集中连片和分散种植的方式做好规划种植,积极引导村民发展果蔬种植,走出了“以强带弱”“强强联合”发展的新路子。
麻乍镇双包塘村位于麻乍镇东南部,距镇政府0.5公里,最低海拔1800余米,坝区地势平坦,日温差大、日照多,适宜果蔬产业发展。在镇党委政府领导下,该镇积极发展蔬菜产业,目前,在双包塘村到处可见白茫茫的大棚,随着季节的改变里面种满了各式各样的果蔬,为这里的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在双包塘星光种养殖农业专业合作社大棚里,种满了即将上市的本地西瓜,看着大棚里爬满了瓜蔓,上面缀满了大小不一的西瓜,瓜农的脸上乐开了花。
星光种养殖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国亮说道:“今年种了80多亩西瓜,目前市场价在每斤在3元左右,一个大棚可产2000斤左右,产值可达6000元左右。基本上在本地就能卖完,所种植的蔬菜和瓜果根本不愁销路。”
麻乍镇双包塘村星光种养殖农业专业合作社于2013年成立,由原来的46个大棚发展到现如今400余个大棚。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方式抱团发展,通过“以强带弱”“强强联合”的途径,带领村民加入合作社。村民不仅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还学到了大棚种植技术,为今后自主发展大棚种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村民杨明祥就是其中一员,通过学习种植三膜马铃薯技术,实现了自产自销。
杨明祥之前由于身体不太好,在家里没做农活,没什么收入来源,引进合作社后,他到合作社里打零工,不仅仅学习到了果蔬种植的技术,还赚取了生活费。现在他也自己种植了几个大棚的早熟三膜马铃薯。采收后,他直接拉到麻乍街上的小广场现烧现卖,每斤5元,一个人一年就可以赚2万元左右。
杨明祥笑着告诉记者:“从2016年到合作社务工学到早熟马铃薯种植技术后,就自己发展,一年到头的收入大概2万元左右,我对现在这个生活情况还是满意了。”
在双包塘村,像杨明祥这样的村民不在少数,大棚种植大户有6户,他们自己得到收益后,又从当地聘请贫困户务工,实现了“以强带弱”的发展模式。同时,大棚种植大户之间又进行相互合作,从技术培训、田间管理到产后销售抱团发展,真正实现了“输血式”脱贫到“造血式”脱贫,解决了发展的内生动力。
杨国亮介绍:“现在双包塘村有6个种植大户,都能独立种西瓜、蔬菜、早熟马铃薯等。合作社教他们技术,给他们提供种苗,如果他们种了销不了的东西还可以由合作社帮他们销往外省城市。”
合作社引进来后把本村的种植带起来,培养起一批种植大户,再带领一般户和贫苦户也去种植,最终形成面面覆盖,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双包塘村的发展道路。同时,村民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每亩可收取到1000元流转费,合作社优先聘请有土地的村民来务工,平均工资60到90元左右,村民既得到了流转费,又解决了务工问题,取得务工收入。
看着大棚里的西瓜即将上市,也给当地村民带来了希望,下一步,双包塘村将继续发展果蔬种植,准备发展300多亩莲花白和白萝卜种植,带领更多的村民实现种植技术至销售的一体化发展模式,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