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跃在大田基地的“打工族”
作者:马召凤 文旭 唐本黄 时间:2019-06-17 阅读:218
活跃在大田基地的“打工族”
——双龙镇大田基地务工就业忙
记者 马召凤 文旭 通讯员 唐本黄

村民正在间苗
走进双龙镇水潮社区恒大集团援建的828.8亩的田基地,绿油油的蔬菜将土地染成了绿色。而在蔬菜基地内,一个个忙碌的身影让这片基地更加活跃起来。工人们三人一队,五人一组沿着蔬菜基地锄草间苗,说说笑笑。
自2017年建成至今,这个基地成为当地百姓务工就业的好去处,成为村民们留在家乡不用外出打工的理由之一。
“早上四点钟上班,中午十一点钟下班,一天上班八个小时,工钱是80块钱,我做了三四个月了。”村民李文艳一边间苗一边说道,自从恒大帮扶援建的大田基地建成以后,李文艳就有了稳定的务工就业去处。以往的这个时节,李文艳家中已经进入农闲时节,她每天的工作就是在家割草喂牛,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是闲着。基地建立好之后,李文艳调整了时间,每天不仅能挣到80块钱的工钱,也能顺带手照顾家里。
说起照顾家里,旁边正在间苗的李红菊也插了话:“想做就来做,不做就回家嘛,自由得很。”李红菊坦言,以前也想过到外面打工,村里很多去外面打工的人家经济都发展起来了。很长一段时间她也想出去,但是想到家中老小,实在丢不开。大田基地建立好之后,她就赶紧来打工,一个月2000多块钱,虽然不比外面挣得多,但是家中孩子和老人都有了照顾。
一个大田基地,就是一个务工就业的好去处,一个打工挣钱的就业平台,更是一个助力脱贫攻坚的蔬菜基地。从流转土地到务工就业,这个基地覆盖贫困户276户1241人。
“我家流转了一亩多土地给基地种植蔬菜,土地流转的不多,一亩地一年1000元流转费用,土地流转之后,我就直接来这里打工了。”所培会表示,由于家中孩子都外出打工,她肩负起了照顾孙子的责任,在大田基地建成之前,她也是到处找地方打工,有时候就在家附近,有时候去远一些的乡镇,基地建成之后,用工量大,她就成了这里的长工,“离家近,方便照顾几个孙子。”
在大田基地我们看到,务工就业者有年轻的,也有年长一些的,都通过这个基地有了就业的去处。基地负责人朱明松表示,时下正是大田基地间苗和移栽的时节,用工量很大,每天都需要230人左右的工人。如此大的用工量为水潮社区和周边村落的老百姓提供了大量务工就业岗位。
快到中午,基地开始了蔬菜喷灌,一个个喷灌水龙头滋滋滋把水喷到蔬菜地里。打工的农户们这时候躲到一边,沿着边沟往家里赶,这一天的班到中午十二点就算是上完了。接下来大半天的时间,他们又可以去自家地里忙活别的事情了。
农户们下班了,基地的热闹却并未停止,这时候,恒大集团援建的喷灌技术开始登场,满地的蔬菜开始享受起了施肥和喷灌。
“这是恒大集团援建的基础设施,从国外引进喷灌系统,即可施肥,又可喷水,真正达到了水肥一体化的效果。”恒大扶贫队员剡虎龙向我们介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