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平地菜园子 鼓足群众钱袋子
作者:唐爱梅 付立军 罗纱 时间:2019-06-18 阅读:214
搭建平地菜园子 鼓足群众钱袋子
——小海镇发展蔬菜产业助农增收小记
记者 唐爱梅 付立军 罗纱

工人在大棚内除草
走进小海镇松山社区蔬菜大棚基地,一栋栋大棚整齐排列在道路两旁。大棚里绿意盎然,喷灌喷头不停旋转,洒出水来滋养大棚里绿油油的蔬菜。
据了解,该蔬菜大棚由恒大集团援建,占地面积981亩,基地核心区建成标准化蔬菜大棚共1008栋,大棚内全部安装智能喷灌系统,基地还配有库容1000吨冷库1个。基地大棚目前由广州江楠农业集团进行经营管理。
“大棚一年可种三到四季,2月份我们开始第一季种植,种植了雪豆、茭白、芥蓝等。第二季目前种下的有雪豆、白菜苔、红菜苔、香菜、芹菜等。”恒大集团援建威宁江楠现代农业产业园管理人员刘连介绍说。
基地第一季共收获蔬菜19万斤,目前已经全部通过广州江楠市场售出。
小海镇属于典型的农业大镇,辖区内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近年来,该镇按照“粮食品种调优、经济作物调宽、畜牧效益调高”的要求,以“薯、菜、畜、果”为主导产业,计划于2020年实现12万亩马铃薯、6万亩蔬菜、10万头大畜牧存栏、3万亩经果林,形成“薯、菜”两翼齐飞,“畜、果”尾翼助力的产业发展格局。
蔬菜在小海镇农业产业结构中占据重要位置。
在恒大集团的帮扶援建下,该镇引进广州江楠农业集团作为经营主体,以松山大棚蔬菜基地为核心区,示范带动全镇近3万亩蔬菜产业的发展。这是全镇产业结构越调越优、种植规模越调越大、经济效益越调越高的一次难得契机。
蔬菜产业生长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能够在短时间内切实增加贫困群众的经济收入。规模化发展蔬菜种植,不仅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动”起来,在务工的过程中也可以学习到蔬菜种植技术,增强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化“输血”为“造血”。
据了解,该基地采用“企业+村社一体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以江楠集团作为经营主体,村社一体合作社下设土地流转中心与农户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土地流转费作为保底收入,每亩土地年收入800元。江楠集团给予基地范围内涉及土地流转的贫困户、一般户及村集体分红,贫困户每年的保底分红不低于700元。同时,基地还将优先使用贫困户家庭劳动力在基地内务工。
目前,基地每天可带动近100人就近就业,遇上种植和收获季节,务工人数还将大幅度增加。
“工钱平时是80元钱每天,等到收菜的时候,我们按6角钱1斤支付,多劳多得。工资按月付,每月15号就发给工人,每月向工人支付工资要花去26万元左右。”刘连说。
基地的发展解决了当地农户的就业难题,不仅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就业的好去处,还让他们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家住在松山社区潮水组的陈美常在基地里务工,她说:“平时一个月能挣到3000元左右,收菜的时候一个月能挣到5000元,收入和外出打工差不多,在这里做工离家近,还可以照顾老人和孩子。”
在基地里务工,除了有较为稳定的收入来源之外,还能学到蔬菜种植技术。
“工人在基地里务工,技术人员都会现场传授种植技术,收菜时也会教收割技巧。”刘连说。
除了在基地里学习,松山社区也积极搭建平台,通过讲习所对当地农户进行技术培训,并在大棚基地及露天基地进行现场教学。
技术人才是产业长远发展的关键所在。松山社区党支部书记程宗能说:“在技术服务方面,我们以讲习所培训和露天教学相结合,培养技术人才,为今后产业的发展提供保障,保证我们的贫困户能够有固定产业,能脱贫、脱真贫、不返贫。”
借助帮扶契机,抢抓发展机遇,并注重提升农民素质,培养本土技术人才,让蔬菜产业逐渐发展成为当地农户的固定产业,让老百姓得到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在脱贫攻坚战役中,小海镇立足实际,发挥优势,正在“搭建平地菜园子,鼓足群众钱袋子”的发展之路上积极探索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