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地
作者:麻玉米 时间:2019-06-20 阅读:195
天气干旱。父亲一日一日地去小区门口的小河里挑水,就为了让他那块菜地里的辣椒、番茄不被晒死。母亲则重新拾起了做姑娘时的旧业——搂松毛。一摞一摞的松针叶子堆积在树下,用钉耙一抓,就成了一堆——母亲把它们都背到地边,用一大张塑料盖起来,过些时日这些松针就会捂成黑色的肥料。近几个月,他俩一直在重复上面的动作。
然而,前几日环保和物业的人来过之后,这样的劳动终于写到了最后一章。
轰隆作响的挖机在一块块或方或长的菜地里只几个来回,便彻底颠覆了那里的模样,鲜嫩的玉米叶子和葱蒜苗裹在黄泥里,丝毫看不出原来欣欣向荣的样子。几个操着云南口音的大妈在一旁表情凝重,看来也遭遇了同样的“不幸”……
其实两年前我就劝过父亲,“毕竟现在住在了商业小区里,又不是自己的土地。你们费心费神的去那石旮旯里刨出一块地来,难免会有被人家收回去的一天,何必呢?那年我在我们小区种的玉米不就被物业的拉沙来埋了么?”“你那个小区的情况和我们的不一样!我这是小区外面的垃圾荒地,我们整出来也算是绿化!”父亲一边反驳我,一边咬定我是在为自己的懒找借口,说我不喜欢种地。拗不过父亲,只能顺他们的意了。即使没跟他们一块儿住,即便工作繁忙,但我时不时还是要开车给他们从乡下拖点正宗的草木灰回来。
日子过得细碎,眼看父亲母亲每日在“相亲相爱一家人”微信群里分享他们的劳动成果:红豆、玉米、土豆、大蒜、葱、芫荽、薄荷……有一天居然还出现了辣椒和番茄。其实这些作物真的管不得多少钱,但甜甜的玉米、无公害的小瓜、绿油油的青菜……总是能第一时间通过母亲的手,转送到我们家的餐桌上。父母亲的劳作,从汗水变成果实,浸润着一家人的心田。
越战越勇的父亲在开荒种地之余,还在地边上大展木工技艺,愣是搭建出了一座木质结构的小房子,里面放些农具、沙发……甚至还做了个鸡笼,养了5只土鸡。我也蹭着父亲的这些“伟业”,在小房子旁边熏过几次腊肉、搞过几次烧烤、晒过几回太阳。那仅有的几分无主之地,竟也就这样不经意的妆点了一家人稀稀拉拉的周末和假日时光。
我一点也不怀疑我们国人骨子里天生就含着的这农耕民族的伟大基因——高山顶上、垃圾堆旁、石旮旯里、小区路旁……但凡有点土,都会被勤劳的劳动人民挖开来,把一堆诸如荞麦、玉米之类的东西给种上。似乎有了土,就有了信仰;而播下种子,就能像它们一样扎下根长出希望。
同样,我也一点不认为父亲母亲这么忙碌的劳作仅仅只是为了节省下几颗葱、几个土豆的菜钱。幼年时,为了供我们几兄妹读书,父亲母亲把周围能租的地都租了。我也和弟弟妹妹跟着父母亲在地里种玉米、种土豆、种红豆、种白菜……一部分拿去卖补贴家用,一部分留着自己吃,剩下的不好的还能养活一群牲口。一直清楚的记得:2001年我去外地读书,三千一百块的学费,就是全家砍了三块地的白菜卖来的。
如今小小的几分地,与其说上面种满了菜,倒不如说上面种满了父母亲这么多年带着一家人从无到有、从拮据到小康却仍没放下的——勤劳。当勤劳变成一种习惯,这习惯就会伴随你的一生。
然而,
然而。
“往日里没事儿我就和你妈去地里干活儿,如今地没有了,庄稼也没了,整天窝在家里看电视也很烦燥啊!”晚饭的时候,父亲端着酒和我吐槽。
“没事!地没了,人还在!明年我就去附近打听打听,谁家不种的地租两块来,我们一起种点麻玉米……”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