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着力构建易地 扶贫搬迁“五个体系”
作者:赵英丽 时间:2019-06-21 阅读:217
本报讯(通讯员 赵英丽) 近年来,威宁为切实解决好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着力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培训和就业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治理、基层党建等“五个体系”,真正实现搬迁群众可持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着力构建基层党建体系。围绕健全组织构架,配强干部队伍,完善工作机制,建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地基层党组织阵地,提升基层党组织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目前安置区已成立党组织12个,共有党员205名。
着力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将党的领导贯穿搬迁群众就业、就学、就医和社会保障全过程,重点聚焦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四大要素”配套建设,推动搬迁群众在城镇获得均等的生存发展机会,公平享有公共资源和社会福利。截止目前已转入随迁子女学生2704人,其中小学1887人、初中817人。帮助搬入的352户1668名群众办理了医保,针对安置区内23户乙肝、结核患者和23精神病人、59户重病人家庭开展常态化医疗跟踪帮扶服务。
着力构建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实行搬迁劳动力全员培训,提高技能培训针对性,确保有劳动力家庭实现一人以上稳定就业,努力帮助搬迁群众实现稳定可持续的就业。通过培育产业带动一批、推动创业扶持一批、公益性岗位安置一批等方式,不断拓宽就业增收渠道。目前已对搬迁入住的10188人开展就业培训,培训后稳定就业9923人。
着力构建文化服务体系。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教育引导群众的功能,整合现有基层公共服务阵地资源,重点推进感恩教育、文明创建、公共文化、民族传承“四进社区”,以增强文化引领能力和群众认同感。目前对已搬迁入住群众悬挂新旧照片4800余户,开展讲习活动50余次。
着力构建社区治理体系。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从生活、物业和社会便民服务等方面入手,聚焦机构设置科学化、社区管理网格化、居民自治规范化、治安防控立体化“四化”建设,在安置地设立党务政务一站式服务大厅,充分运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高服务水平。目前已成立6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服务人员达120余人,建立小区警务室6个,配备警力5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