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9-06-21

记忆中的端午节

作者:罗芹 时间:2019-06-21 阅读:206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鬣”,于众多描写端午的诗句中,我唯独喜欢苏轼的这一首,寥寥数语触碰到记忆深处的那些个端午。
  进入五月份,便是端午。伴随着沉重的回忆,我放下手中的钢笔,陷入沉沉的思索中。这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节日,它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而设的节日,它已经伴随着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走过漫长的历史,映照着泱泱华夏五千年文明古国的沉痛与骄傲。对我而言,端午节是一个充满文化意蕴的节日,因为它充满了古人的智慧和今人良好夙愿。古时的习俗经过漫长岁月的沉淀,随着悠久时间的变迁,依然沉淀在我们的生活经历中。每每看到那软糯的粽子,闻着那浓郁的香甜,都会滋生出一种情愫,粽子好似巷子里那悠然徜徉的古曲,经过时光的浸染,留下不可言语的感怀。粽子更像极了一首古诗词,从悠远的时代流出,带着远古的气息,仿佛初夏午夜梦回中找寻那个前世的自己,往事蹉跎,留下无尽的叹息。“佳人辟新叶,婉转裹柔丝。心如青苇叶,层层有相思。”也牵带着前世的浪漫,缓缓走来。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据最早文献《荆楚岁时记》中记载。说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将五月初五称为“端午节”。除此以外,端午节还有很多别名,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菖蒲节”等等,都是和民间习俗息息相关的。当然,最主要的还是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因而历代文人墨客到了端午节,都会登高赋诗来纪念屈原,唐李白有:“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清李次青有:“万顷重湖悲去国,一江千古属斯人”,近代鲁迅言:“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这既是对这位爱国诗人的赞叹与追思,也是对他对祖国的执着热爱和人格的敬仰,也是对他恒兀求索的钦佩,更是对他以身殉国的悲痛,从而让这个节日更增添一份怀念与尊敬之情。
  民间老百姓则通过习俗来纪念。儿时的端午,母亲会将青叶和糯米提前泡好,晚饭过后,我们一家人围坐在母亲身旁,看母亲将那一片片长长的,新鲜翠绿的青叶,经过折转,变成一只只可爱小巧的粽子,粽子一般都是菱形的,棱角分明中带着圆润,我一直感叹,造物主肯定没有想到这样令人惊叹的构思,将粽子的清香寄托于苇叶上面,开水滚烫的沸腾,空气中弥漫着丝丝甜枣的清香,让人沉醉其间。有时出于好奇也会动手一起来包,母亲是极好的性格,总是纵容我们一起来玩,看着我们丑丑的“作品”,宽容的笑,眼神中饱含对我们长大成人的期待,那柔软的心思就这样密密的藏在了五彩的粽子线里,映照在过去的夕阳中,沉淀在岁月里。
  插艾蒿也是家乡端午的习俗之一,端午节那天早上,母亲会带着我们去田间割艾蒿,每次都会割很多,回来之后,会分予给左邻右舍,赠予中带着祥瑞,早饭过后,村里人家门口上都插上了嫩嫩的艾篙,那种温暖,足以伴随你往后漫长的人生,如同作家三毛所说:“真正的快乐,不是狂喜,亦不是痛苦,它是细水长流,碧海无波,在芸芸众生里做一个普通的人,享受生命一瞬间的喜悦。”足矣。
  儿时的我们最喜欢将粽子拿到门口来吃,每当这个时候,父亲就会给我们讲屈原的故事,我仿佛看到了屈原在汨罗江旁的无奈,仿佛看到了那满腔抱负却郁郁不得志,也仿佛看到了百姓在屈原离开后的心痛与哀伤,江水依然流淌着,哀伤与崇敬也仍然持续着,只是现如今,更多的是感怀!
  今天,随着物质资料的极大丰富,一切都变得便利和快捷,粽子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我品尝过很多种类的粽子,却始终没有一种触碰到味蕾中的记忆,我依稀记得那个晚上我们围坐在母亲旁边,端详着母亲包粽子的情景,也依然记得早早起来去割艾蒿的画面,这些都是我珍藏一辈子的记忆,我们似乎逐渐忘却了节日本身的味道,而只记得那种热闹了。端午节,承载着后辈的崇敬之情,壮烈而凄美,它是诗人忧国忧民爱国情怀的体现。端午节,传承着先民坚强不屈的精神,在岁月的长河中愈发闪亮。它展现给世人的是一个不畏强权坚韧不拔的伟大壮举。两千多年以来,端午节承载的这种情怀和精神,从来也未曾有改变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