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9-06-24

村里的“小胡支书”

作者: 时间:2019-06-24 阅读:168


 (上接1版)
 
创办夜校
 
  团结村839个劳动力中,751人是小学及以下文化,大多数村民是文盲半文盲。
  群众思想意识落后是致贫的最根本原因。
  为了帮助困难群众提升思想意识,迈过思想落后这道坎,胡钧溥在村里办起了脱贫攻坚青年志愿者夜校。
  “白天群众要下地干活,只有晚上才有时间学习。我们夜校就在茫茫夜色中进行,夜校的灯光也成为团结村夜色中最靓丽的灯火。”胡钧溥说。
  夜校班每天晚上八点半到十点,每周上三次课,每次课教大家几个字。通过“群众点菜”方式,提升群众科学文化素质,点燃群众脱贫致富激情。
  村民们记得,夜校开班第一天,大家聚集到村活动室,当胡钧溥走上讲坛给大家讲课时,下面鸦雀无声,大伙渴求学到知识改变贫穷面貌的信心很足。
  夜校通过“群众点菜”方式授课,大到宣讲政策方针小到教汉字算经济账,从文明习惯到山外世界,都是夜校的讲习内容。截至目前,胡钧溥已经开展了上百次讲习,乡亲们思想意识逐渐转变,为脱贫的行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我在夜校里学到了许多新鲜的知识,比如种大蒜的一些科学技术。还了解许多国家的惠民政策,对发展生产更有信心了。”团结村村民龙芳说。
  农民夜校的作用逐渐显示出来,在这个封闭落后的小山村里,父老乡亲们开始轮放牲畜,轮流打扫卫生。村里251名孩子上下学,每天都有家长集中轮流接送,两年多来风雨无阻,孩子们蜿蜒陡峭的读书路不再显得那么漫长孤独。
  为了团结更多群众发展致富,胡钧溥还积极推动“三级自治”试点改革,依托自然村寨成立村民自我管理委员会,在自我管理委员会内,把居住相邻、技能相似、发展意愿相同的十户左右的群众组建 “十户一体”。 
 
挖沟引水
 
  团结村缺水。
  尤其是干旱的春季,群众生活饮水都是一个问题。
  “有些群众家里的每天的洗脸水都舍不得倒掉,要留下来煮猪食喂猪。水金贵得很勒。”胡钧溥回忆说。
  团结村由于匮乏的水源和复杂的地形,让群众用上自来水很长时间里都是一种奢求。
  为了找到合适的水源,胡钧溥和乡亲们一起翻越一座座大山,在悬崖峭壁上摸爬滚打,无数次在峭壁陡坡踩滑摔倒,脚边就是几十米高的陡坡悬崖,每天都像是在走高空钢丝,都在做“抗恐高训练”。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团结村李家沟,胡钧溥在群众的带领下沿着陡峭的山路走了1个多小时,终于找到了一股优质的山泉水。胡钧溥立刻向上级汇报,决定在李家沟建设提灌工程,该工程完工后,将覆盖团结村80%的饮水困难群众,有效解决团结村受困于季节性缺水严重的老大难问题。
  找到合适的水源后,胡钧溥就召集乡亲们开了大会,所有的乡亲们抄上家伙,撸起袖子加油干,开始了艰辛挖沟引水。
  胡钧溥清楚地记得,2017年12月4日,他和乡亲们一起,在悬崖峭壁上挖沟引水。锄头一锄一锄的挥舞,每一锄都能够听到草根断裂的声音,草根让土地变得很紧,让每一次收回锄头都更加吃力。
  看着沟渠一锄头一锄头的在崇山峻岭间起伏前进,胡钧溥深深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挖沟引水的间隙,中午吃午饭没有筷子,大伙就用镰刀削树枝条,削掉外皮,做成一双双非常实用的筷子了。
  “我们小胡书记能吃苦、有闯劲,他来团结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通了自来水。如今,在他的带领下团结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团结村84岁的老党员辛开珍对胡钧溥赞不绝口。

夜访农家  
 
  团结村六组,位于贵州与云南两省交界处,是团结村最偏远的寨子,从团结村村活动室出发,也要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
  2016年12月21日,恰逢冬至,胡钧溥与村两委一道,到团结村最边远的六组金贤斌家开始一家一户地去做群众思想工作。
  在金贤斌家,经过一番苦口婆心的劝导,金贤斌明白了缴纳农村医疗参合金的好处,也答应缴纳参合金,但就是一直闲聊,不肯交钱。直到傍晚胡钧溥才明白,因为那天金贤斌母亲家杀年猪,村民们觉得小胡支书人很好,想留他在家里吃顿饭,所以就一直在拖延时间。
  拗不过一家人的热情,吃过晚饭后,金贤斌一家缴纳了合作医疗保险金。出门时,天已黑,金贤斌从家里拿了两支电筒借给胡钧溥一行3人,方便他们走夜路。又给了他们两根竹竿,叮嘱他们作为防狗和防野猪的“自卫武器”。
  那晚,胡钧溥一行顶着寒风细雨,冒着被野猪袭击的危险,踩着泥泞湿滑的道路,走回村活动室驻地时,已经是晚上11点。这次的经历让胡钧溥明白一个道理,“你把老百姓的事记在心上,老百姓一定也会把你放在心上”。
  “那两支电筒和两根竹竿,一直感动着我,让我更加坚定了做好群众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事隔多日,小胡支书依然感动着。
  就这样一家一户地劝说后,团结村的参保人数增加了一倍,把群众因病返贫的风险降到了最低。
 
产业脱贫
 
  发展扶贫产业,是胡钧溥任团结村党支部书记以来时时刻刻都在思考的大问题。
  在走家窜户的过程中,胡钧溥发现当地群众有养殖土蜂的习惯,经过深入调研,确定养蜂产业适合发展,且发展养蜂要种植蜜源植被,可以带动生态建设,形成良性循环。
  于是,胡钧溥自费带上村里的养蜂能人外出考察学习,并把新式养蜂的概念和蜂桶带回了村里,在群众间造成了不小的轰动。从推广新技术的备受质疑,到养蜂人的争相认领使用新蜂箱,从21户养蜂不到100桶的规模,迅速增加至53户300余桶,胡钧溥带着乡亲们干了起来。
  胡钧溥趁热打铁,组织大家一起种植漆树、桃树等经济蜜源植被1000余亩,带领团结村走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发展之路。
  胡钧溥一直和乡亲们探寻“想种什么、能种什么、种什么好”的问题。2018年,他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团结村土壤气候都非常适合种植紫皮大蒜。于是找专家、学技术,提前半年组织培训,从种植技术、田间管理、产品营销,到乡亲担心病虫害防治,在夜校课堂,在田间地头,一场场讲习、一次次走访,让乡亲们坚定了发展紫皮大蒜产业的信心和决心。
  胡钧溥带头贷款成立了村社一体专业合作社,并承诺自己贷款部分的风险自己承担,如果实现收益全部捐给村集体。在胡钧溥的带领下,乡亲们纷纷行动起来,你八千我一万的入股了合作社,土地也顺利地流转出来,齐心种植起了紫皮大蒜。
  2019年4月24日,在团结村坪子头200亩紫皮大蒜种植基地,务工群众正忙着采收蒜薹,大家认真采收蒜薹、打包装车,忙得不亦乐乎。
  看到紫皮大蒜有了收益,胡钧溥比谁都高兴。
  “我们种植的紫皮大蒜蒜薹以5元每斤计算,每亩就有3000元收入,再加上卖蒜种每亩4000元,紫皮大蒜每亩收入在7000元以上。卖完紫皮大蒜还可以种植莲花白,又是一笔不小的收入。”胡钧溥算起了经济账。
  55岁的马忠富是团结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由于常年身患慢性病做不了重活,一家人生活很拮据。
  胡钧溥把马忠富一家吸纳到紫皮大蒜种植基地务工,马忠富还把自家积蓄3000元入股合作社,夫妻俩在基地务工,每天每人70元工资,如今务工收入加上分红就有一万多元的收入。
  “如果不是小胡书记,不是村里发展紫皮大蒜产业,我家的脱贫摘帽就没有产业支撑。现在我们跟着小胡书记干,脱贫致富没有问题,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马忠富高兴地说。
  马忠富仅仅是胡钧溥帮扶脱贫的群众典型代表之一。
  如今,胡钧溥把合作社覆盖到团结村每个自管委(村民小组),共种植莲花白、紫皮大蒜、小南瓜等蔬菜500余亩。每个自管委还成了“生产大队”,村两委既是村里服务型干部也是合作社经销商,产业全部实行统一种植、统一销售,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实现了精细化管理。
  两年多来,在脱贫攻坚战场上,胡钧溥带领团结村交出了一份后发赶超、自强不息的脱贫攻坚答卷:实现新修通村道路一条,打通村民小组联组路15.315公里;硬化通寨路7.6公里、串户路30余公里、院坝13230平方米;新建安全饮水工程以及产业发展配套水池14个、1000立方米容量山塘一个;安装路灯272盏;全面完成亮化工程和电网升级,通讯信号全覆盖。
  目前,团结村贫困发生率迅速下降,正从昔日的“丑小鸭”蜕变成美丽的“白天鹅”。蓄势已久的团结村已经吹响决战脱贫攻坚的冲锋号,誓在2020年摘掉贫困的帽子,实现同步小康的伟大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