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扶贫让群众“端稳饭碗”
作者:马召凤 罗纱 唐本黄 时间:2019-06-25 阅读:233
就业扶贫让群众“端稳饭碗”
——恒大集团威宁扶贫公司吸纳就业再添脱贫动力
记者 马召凤 罗纱 通讯员 唐本黄

工人在魔芋基地除草

工人正在喂牛

工人在魔芋基地除草

工人正在喂牛
有就业才能有收入,有收入才能助脱贫。自帮扶威宁以来,恒大集团不仅积极助力威宁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移民搬迁安置房建设等各项扶贫措施,更是在就业扶贫上下了苦工,让贫困户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为一个个贫困家庭带来致富饭碗。
走进雪山镇红旗村恒大集团肉牛养殖基地,1000头安格斯牛正在圈舍里忙着吃草料,贫困户禄朝兴正忙着给牛添加草料。只见他拿着铲子前后忙活,铲完了草料又开始拿着扫帚在牛场里打扫起来。临近中午十二点,禄朝兴清扫完牛场周边散落的草料便径直往食堂奔去,“我们要吃午饭啦。”禄朝兴说道。
禄朝兴是红旗村的贫困户,自从去年年底恒大集团在这里建设起了这个肉牛养殖基地以来,他就到这里来上班。说起在基地的上班情况,禄朝兴很满意现状。在基地建设之前,他每天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打转,可是几十年了,他依然没能富起来。村里很多人都外出打工了,可是禄朝兴不能,家中还在读书的孩子和已经年迈的父母绊住了他外出务工的脚步。
“现在在这里打工,包三餐还包住,一个月领取3000块工资,算下来可能比在外面打工还要高了,在外面打工虽然工资比我们高,但是吃住都是不包的,一个月要存到3000块钱得勒紧了裤腰带才行。”禄朝兴表示,如今,他在家旁边就能上班,每天中午还能休息三个多小时,他可以趁着这三个多小时的时间忙活家中事情,打工务农和照顾老小都兼顾了。
对禄朝兴来说,这里不仅是一个提供他饭碗的地方,更是一个能够让他学习到技术的地方,禄朝兴家中也喂养了两头牛。来到养殖基地上班以后,禄朝兴才恍然明白:“人家原来是这么喂牛的。”这里一些针对工人的养殖技术培训,让禄朝兴开始也对自家牛上起心来。
和禄朝兴一样,任贵方也在肉牛养殖基地上班,他们两干一样的工作。不同的是,在肉牛养殖基地建立之前,任贵方都在外面打工。去年年底,肉牛养殖基地建立起来之后,在外面打工的任贵方回到了红旗村。
“以前每年都在外面打工奔波,自从基地建立起来之后,我就回来了,我家孩子还小。”任贵方表示,在外边做工,虽然工资更高一些,但是离家太远,家中孩子太小,都是需要教育和管护的时候,要是有条件,更愿意在家附近打工就业。
一个养殖基地,不仅是一个产业经济发展平台,更是一个就业基地,在这个肉牛养殖基地,当地13户家庭有了稳定的工作。
而在恒大集团援建的大街乡营中村魔芋种植基地,730亩的魔芋基地不仅是当地产业结构调整的一大亮点产业,更是农户务工就业的一大产业基地。在这个魔芋基地,平均每天有15~20不等的农户在这里务工。
“我年纪大了也出不去,我们两口子都在这里打工,从基地建立起来以后,我们有空闲了就来做几天,自己地里忙不过来就不来,到现在两个人得到4520块钱的工钱了。”64岁的禄朝美一边拔草一边说道,在这个基地打工,每天有60块钱的工钱,工作并不苦,他们不仅能挣点零花钱,也可以锻炼身体。
“我们年轻的,要养家,要照顾老小,有工打了就赶紧来,没工打了就回家忙活。两边忙着,家里的经济才转得开。”陶永群也是基地打工的工人。对于陶永群来说,基地是她闲暇时候打零工“挣盐巴钱”的地方。
“我得空就来,不得空就忙自己的。家中事情多,到这里来打工可以给娃儿们挣点零钱开支。”陶永群表示,她家中事情也忙,基地建立好以后,向她家流转了3亩多土地,土地流转费用每年有1200多块钱,而她自己,则可以在闲时挣点零钱。
从雪山镇的肉牛养殖基地到大街镇的魔芋基地,再到整个威宁县,恒大集团用产业帮扶为贫困群众带来发展基础,又用就业扶贫给一户户贫困家庭带来了稳定的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