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9-06-28

扶贫干部的一双手

作者:况清 时间:2019-06-28 阅读:230


 

一双满是泥土的手



马电亚在查看白萝卜长势

  6月17日上午,一张“双手交叉背在背后”的照片引起了笔者的注意,细看这双手上满是老茧,指甲缝里嵌满泥土,大手拇指的指甲上还有淤青,显然这是一双干了很长时间农活的手。然而这双手的主人却不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而是一名基层青年扶贫干部。他就是石门乡观音山社区的村党支部书记马电亚,而照片是其他乡镇到他们村参观学习蔬菜种植的同志在他正在做讲解的时候偷拍的。
  “手不好看,就背着了。”马电亚说,由于长时间带领群众干农活,粗糙的手不好意思给别人见着。
  2018年4月,马电亚被石门乡党委政府选派到了观音山社区来担任党支部书记,为了带领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致富,马电亚全身心投入到脱贫攻坚工作中。
  6月19日,中午时分,毒辣的太阳挂在头顶,丝毫没有示弱的意思。在观音山社区的村公所内,马电亚正在电脑前研究贝贝南瓜的种植技术,突然,只见他拍桌而起,大声说道:“原来是这样!”随即径直朝门外走去。
  身后传来同事的声音:“你去哪儿?吃了饭再去吧。”
  他回答到:“不吃了,我去山上看看。”
  马电亚顾不上饭点,驾着小三轮急冲冲的往今年新开垦出来的“一把伞”蔬菜种植基地方向去了。
  刚进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用竹子搭建的架子,架子下面,一行行绿油油的瓜蔓沿着架子的方向蓬勃生长。马电亚一头扎进了基地,用手拨开地上的薄膜,小心翼翼地将薄膜周围的草拔干净,这样一干就是一下午。
  原来是马电亚发现近几天贝贝南瓜生长速度变慢了,又是第一次种,没什么经验,所以连续上网查了好多资料,才知道是之前在薄膜上打的孔小了,贝贝南瓜的生长的空间受到了限制……
  “石门乡曾经是贵州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距威宁县城140多公里,最高海拔2762米,是典型的高寒山区,几乎保留了原始的生活生产方式,是世人眼中的苦寒之地。”说起石门乡曾经的贫穷落后,马电亚记忆犹新“‘有女莫嫁石门坎,石门坎上苦难多’”一句话道出了石门乡的真实情况。”他一边干活,一边向笔者介绍。
  据了解,三年时间不到,在各级各部门的倾情帮扶下,石门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当前,脱贫攻坚已经进入擂鼓冲刺、全面总攻的关键时期。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根本出路在产业扶贫。为坚决夺取脱贫攻坚的最后胜利,经过前期多方调研、协调,石门乡选择了让贫困户“吹糠见米”的蔬菜产业,与龙头公司签订了3500亩蔬菜订单,种植贝贝南瓜、大白菜、莲花白、白萝卜等蔬菜品种。
  还针对全乡2212户9782人建档立卡贫困户量身定制了“3211+N”结对帮扶工程:即每户贫困户单户或入股种植3亩以上经济作物、单户或入股养殖2头以上能繁母牛、落实1人以上培训就业,每村(社区)落实1个以上产业基地,规划实施其它增收项目,解决了产业选择、组织方式、产销对接等难题。
  但对于马电亚来说,订单有了,产业有了,那么问题也跟着来了。石门土地贫瘠,气候干旱,常年庄稼地里种的都是包谷、洋芋,为了养家糊口,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留在家里的都是老人、妇女和孩子,劳动力极为稀缺。
  “土地瘦、没资金、没技术、没劳动力,万一种失败了,连包谷、洋芋都没得吃了,我们可不敢跟着你们冒这个险。”在蔬菜种植推进会上,观音山社区贫困户余正文说出了大家心中的顾虑。这个45岁的中年男子,是家里的顶梁柱,母亲常年患病,妻子只能在家照顾老小,沉重的家庭负担,全压在他一个人肩上。
  为了打消贫困户的疑虑,马电亚利用村集体经济,带领村支两委、驻村工作干部承包了“一把伞” 蔬菜种植基地中的250亩地,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同时,试种给群众看,进一步增强群众种植蔬菜的信心和决心。“一把伞” 蔬菜种植基地是今年2月石门乡党委政府在观音山社区和新龙村交界处集中建设的脱贫攻坚产业基地之一。
  说干就干,为了节约请工成本,马电亚白天和群众一起下地干农活,晚上开会,周末奔走于贫困群众家中,成了他扶贫路上的生活常态。
  近段时间,观音山的扶贫干部每天在石门乡聘请的蔬菜种植技术专家的指导下,有的忙着在白菜地里除草、有的忙着在绿油油的瓜地里捋一捋瓜蔓,看着基地里的蔬菜一天比一天长得好,余正文也坐不住了,主动找到马电亚,要跟着他们一起干。
  “我家有13亩土地流转给了基地,每亩100元,现在看来,不划算,明年我要收回来自己种,种蔬菜不需要太多劳动力,乡里提供种苗、技术,还和我们签订保底收购协议书,我有信心一亩地多增收3000元!”在基地务工的余正文信心十足地告诉笔者。
  群众从一开始的不愿意到冷眼旁观再到主动求入伙,越来越多贫困户自发加入到石门乡蔬菜种植产业中来。
  石门乡“一把伞” 蔬菜种植基地,占地面积2000亩,其中1500亩用于覆盖贫困户(共500户1890人) ,500亩用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预计平均每亩蔬菜每年毛收入4000元,纯收入2000元。实现贫困户户均增收6000元,新龙村和观音山社区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各50万元。
  现如今,蔬菜基地里的贝贝南瓜、大白菜、莲花白、白萝卜等长势良好,再过几天,大白萝卜将进入采收期,可以进入市场了。
  “今年老百姓能否顺利脱贫,全看这些菜了。”在马电亚心目中,这些不是普通的南瓜,更不是普通的萝卜、白菜,而是全村脱贫的希望。
  经过几天的走访,笔者发现,石门乡像马电亚这样的扶贫干部还有54名,他们全部是乡里下派的干部职工,每天吃住在村,与贫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用一双双长满老茧的手,为全村的贫困群众铺就了一条脱贫的路,使石门乡这个曾经穷得让人心碎的地方变成美得让人心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