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9-07-03

缅怀忠烈之士管良相

作者:陈赟平 时间:2019-07-03 阅读:272


   在煌煌的大明朝,在僻远的黔西北,在华夏族繁衍的乌撒卫,一个当地户口的朝廷命官,心系民众,坐镇指挥。组织官兵和民众抗敌,誓死保卫家园和亲情。
  那个战事吃紧的年月,是草长莺飞的春天吗?是酷暑难耐的夏天吗?是黄叶飘零的秋天吗?是寒风凌冽的冬天吗?
  我沿着近四百年历史踪迹,在静默而悠长的时光里,期冀通过那个纷争的时代
  以及后来清朝与民国野史,还有点点滴滴的民间故事,寻觅蛰伏且发锈的文字,唤醒沉寂又残缺的图像,期望找到明确的答案。
  总之,他沉着冷静,率领众官兵与乡亲,持长枪握大刀,平叛乱保家园,直至英勇战死,壮写冲天大义。
  为了华夏族生存,为了一方百姓安康,他带头奋勇作战 ,慷慨赴死壮怀激烈,写就春秋英雄史。
  他的忠骨葬埋青山,如今青山郁郁葱葱。他的英名传扬后世,如今后世无限缅怀,他就是管良相。
  他在何年何月生,史书和闲文都无记载,但卒于天启初年是不容争辩的事实。想当初生长于威宁的他,如果是乡村人,他从小吃苦耐劳磨炼筋骨,终至长大后功成名就;如果是城里人,他看不惯行霸市霸,打小摩拳擦掌学武精进,为弱势群体抱打不平。
  无论怎样,他早年为民,关爱四乡八村民众,与他们打成一片,一起耕种土地收获粮食;后来为官,体恤民情,治理方圆数百里社会秩序,保障街坊邻居生产生活安全。
  如果时间之长河能够倒流,能够回溯到三百九十七年前,我就会看到他魁梧的身材,他如炬的目光 超群的武功,我就会感受他赤诚的民心,他爱家爱民更爱国的情怀。
  他踊跃参加乡试,考取第一名武举人,官至乌撒卫指挥,平安邦彦叛乱,立下铮铮誓言:“愿以死报国”“保此一方”。
  他当年请战的泣诉至今萦绕耳畔,逝者如斯年,那首《城守写怀》是他不灭的灵魂,是他长存的精气神,是他心志的飞扬。
  想象他勇斗叛贼,连续耗时九个月,率众固守城池,但因兵力不足外援不至,最终食尽城陷,与妻妾随从自缢身亡,留下宁死不屈的美名。
  想当年横在黔西北的威宁,城堡厚实  垛口坚固,烽火燃烧战马嘶鸣,刀光剑影  枪威戟锋,掀起阵阵激烈战斗。
  如今的残垣断壁,如今的史志记载,是当年战争的留痕,是当年正义的呼唤,是当年舍身保家的见证。
  那定是一个隐晦的日子吧,或阴雨连绵,或狂风大作,他誓死不降的惨烈之举,穿透数百年春秋岁月树立了“四忠门”的形象。
  他胸怀和平的祈愿,组织官兵们奋勇杀敌,发动百姓们携手抗争,洒满腔热血抛一生忠魂,用生命捍卫尊严和正义。
  站在今天的威宁大地上,我感受他当年的愁闷抱怨,“男儿七尺嗟何用?”我聆听他当年的慷慨陈词,“危难宜伴一死酬”。他是顶天立地的男儿,面对叛贼的嚣张气焰,何以惧怕一个“死”。 
  在如今七月灿烂的阳光下,我诵读你铭志的诗作,它气贯古今春秋,张扬你的英雄气概,你血泪的誓言,内心的呐喊,字字提神,句句透心 ,声声撼人。
  历史篇章书写到今天,我这个陇东南的汉子,从新世纪新时代出发,在奔向小康的征程上记住了威宁的管良相,记住了这位武举人的事迹,记住了他的英勇和气节。
  从四面八方涌来的游客扑进威宁大地的怀抱,以高山仰止的敬意深切缅怀这位忠烈之士。
  在新时代新征程新起点上,相信威宁人民深受感召,从这位保家安民的指挥官身上汲取他英勇战斗的气概,汲取他宁死不屈的精神,书写改革发展的威宁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