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9-07-04

韶关札记

作者:王近松 时间:2019-07-04 阅读:238


 丹霞山
 
  从韶关市区出发,对丹霞山充满憧憬。
  在这之前,因在《南叶》杂志发了一些作品而认识韶关,这个位于广东省东北部、辖区内景区颇多的城市,让人心生许多莫名的情怀。
  记住韶关,因为一本杂志,也因为一个人。
  去丹霞山,开着车的叔叔不时给我介绍北江、武江,以及他曾经骑自行车耍过的地方,如今高楼林立。
  李老师坐在副驾驶,我们不时聊到丹霞山,聊到八九十年代的韶关。道路两旁,野生的芭蕉树结满芭蕉,只是那果子显得不那么“漂亮”,就好像野百合也有春天一样,而车流飞速,我对这些野生芭蕉的关注始终是有限的。
  从深圳回韶关的路上,总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所吸引,许多人家直接将房屋建在林子中,这样的生活环境让人羡慕和向往。我的家乡也在南方,只是家乡山高水长,而家乡的植被多以落叶阔叶林为主,也有灌木丛,我们多是将房屋建在河谷地带,或是较平的半山腰。
  到丹霞山入口处,原计划报旅行社,去丹霞山主峰拍夕阳,也打算在山下睡一晚,第二天四点半起床,到山顶记录下太阳从山那边慢慢跳出重围,照亮一方的过程,后因受天气影响,最后将这个计划放弃。
  最终决定要去的是丹霞山的其中一个景点,叫阳元山。
  而阳元山主以阳元石闻名。在山下,景区有这样的介绍:“阳元石是一个形态奇特的造型地貌,同时也是一个普通的丹霞石柱。”在牌子上,有丹霞山的各种名誉,例如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区、国家5A级景区等,而标示牌上的二维码,也让游客了解阳元山的历史更加便捷地。
  阳元山一百余万年的历史,而形成阳元石的时间也将近三十万年。这里,泥土流向大海,靠近梦想之地。
  这里,兵家必争的地方,那些曾经血迹斑驳的石板,那些大火烧过的森林,如今鲜花绽放、鸟鸣清脆,游人每到此处,必有赞叹。
  地质学专业的学生和教授,背负着几个世纪岩石进化的过程,对于每一块石头都有着深深的情怀。在这大山里,树林密集,栈道延伸,一群四五年级的学生,前面的喊后面的,后面的喊前面的,那声音在沟壑间回荡。
  我们走过栈道和石梯,在岩石下吃豆花,石头就像天然石凳。豆花中加了糖,就很难再吃出豆子的味道。
  在这旁边,水声潺潺,竹子一丛一丛的,每一个竹节都代表了一个季节,每一个竹节中都有拔节的声响。岩石上,水滴下来,不分时间和季节,他对大地的热爱远远超乎我们所能言表的范围。
  吃完豆花,我们穿过一条小路,叔叔蹲在水边撩起水洗手,水是清凉的,也是清亮的,只是他的手上,一道道留痕,不知有多少故事。
  跟着路标,我们上通泰桥上又下来,在桥上看郁郁葱葱的树叶,看到这一片森林让人欢喜。
  从通泰桥下来,岩石上盛开那一朵紫色的花,通过一种极为安静的方式在向这个世界展示着生命的美好。
 
九九天梯
 
  进入丹霞山,从侧面看到高处有一亭宇,叔叔说亭中有人,当我用相机拉近,那高耸的山顶果真站着人。便心生要爬上山顶的想法,在山脚下,遇到一些从山顶下来的人,他们对我们说:“就那么一次机会,既然到山脚下,就一定要爬上去看看”。
  我和李老师走在前面,叔叔显得有一些累,走走便坐在石梯上歇歇。
  在这条路上,每爬到一个稍微平缓的地方,便会遇到摆着地摊卖矿泉水、卖豆花的妇女和男人,这些人很热情,即使你不买他们的东西,也耐心向游客解说各个景点。
  天梯并非是说着玩的,近乎90°的楼梯,拉着铁链向上走,每走一步,脚就发抖。
  在平缓的地方,我们遇到几个外国友人下山;也遇到这样一家人,已经退休的爷爷和奶奶带着自己的孙子孙女从山上下来,这更坚定了我们要爬到山顶的信心。
  在我和李老师鼓吹下,叔叔也慢慢沿着天梯向上爬,而这一天恰好是“父亲节”,这对于一个四十多岁的父亲来说,是多么不寻常的一天。爬到中段,我拍了一个短视频:祝所有父亲父亲节快乐!虽站在高处,却始终不能超越内心那份敬畏。
  我给叔叔拍照,站在山顶上给我的父亲打电话,父亲也在山上,他拎着一把锄头,不是游山玩水,他对山水的敬畏与我爬上山顶是截然不同的。
  我们沿着天梯爬上去,在索道的最高处,城墙还在,曾经子弹难以穿过的堡垒,如今被踩在脚下,任凭风吹雨打,也有几个青年,坐在这里,说到:“看着这石梯头就晕”,至于最后他们怎么下山,就像当年解放军是如何剿灭这山中的土匪一样,许多东西已经成谜。
  山顶上,竹林密集,我们谈到,在这竹林中养鸡鸭鹅,任由它们在这林中游走,闲暇时去捡拾鸡蛋、鸭蛋等。
  石头铺垫的小路,竹林像天然大伞,这里像极了金庸先生剧中的情节,我们漫步林中,内心显得无比激动,想起“山高人为峰”的诗句。
  站在高处,远处的山虽被雾霭包裹着,那种朦胧的感觉却给我这个处在青春期的人带来一些震撼,而眼中所看到和包容的事物也越多,内心就会变得更加开阔。
  一步一步登上高处,平静的内心才会更加淡然。脚下走过的路,每一个脚印都深深刻在时间深处,涵养许多的青苔和记忆。
  我们爬上山顶,终归要回到低处,“高处不胜寒”并非简单的诗句,诗句中包含着许多的哲理。
  每天我都能看到许多的山,而真正爬上去的却很少。
  人生就像九九天梯,我们都要爬上去,也有一些人只爬到半山腰,就被抬下山去,而爬到山顶的人,最终也要走下来,回归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