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香葱产业 助力农户增收
作者:唐爱梅 罗纱 唐本黄 时间:2019-07-09 阅读:227
做大香葱产业 助力农户增收
——五里岗街道寒洞社区发展香葱产业见闻
记者 唐爱梅 罗纱 通讯员 唐本黄

采收小香葱
清晨,趁着阳光还没有穿透云层,气温比较凉爽宜人的时候,工人们便已经开始来到五里岗街道寒洞社区大棚基地里采收小香葱。
大棚里、露天种植基地一垄垄葱郁之间,工人们正穿行其中忙碌着。
今年64岁的赵四群自带一张小板凳,她坐在露天种植基地里,双手不停地拔出两旁的小香葱,简单整理去除黄叶干尖之后堆放在一起。
赵四群说:“一大早就来了,早上凉快,干活得力些。拔葱按斤数计算,多劳多得,我一天能拔300斤左右。”
赵四群家住在寒洞社区一组,家里有10余亩土地流转了出去,每亩土地每年有800元的流转费。土地流转了之后,赵四群就在基地里务工,每个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
“基地里的活路轻巧,离家又近,我们把土地流转了,在基地里务工都还是要得嘞。”赵四群说。
一个大棚就是一个务工的好去处,蔬菜基地的发展更是极大地带动了剩余劳动力就业。
肖艳旭在基地里负责运送香葱,每天在威宁与六盘水两地之间奔波。来到基地务工之前,他曾是一名货车司机,单打独斗做蔬菜生意,用货车每天为农贸市场供应蔬菜。
肖艳旭说:“近几年竞争越来越大了,生意做不下去,我听说基地里招工,就来跟着做,现在每天负责开车运送香葱,虽然辛苦一点,但是好在收入稳定。”
有一份稳定的收入,是多数老百姓心底最迫切的愿望。
在基地经营种植的康养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吴金山说:“基地平均每天能够带动60余人就近就业,其中大部分都是附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搬迁户以及无法外出务工的老年人等。”
家门口的产业逐渐发展壮大,当地农户都得了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目前,基地以种植香葱为主,一年可种三到四季。基地内除了136栋大棚可进行种植,还有338亩的露天种植面积。一栋大棚一年的产值达1万元;露天种植亩产5500斤,年产值达3万元以上。
基地采用“合作社+贫困户+基地”的运营模式,由政府负责土地流转以及“三通一平”工作,恒大集团负责蔬菜大棚及配套设施建设,建成后确权给贫困户,贫困户以恒大援建大棚及配套设施入股的方式进行分红。
基地目前覆盖贫困户136户640人,所覆盖贫困户的收益主要由务工收益、分红收益和土地流转收益构成,贫困户不仅可以优先在基地里务工,年底还能拿到700元的分红。
吴金山说:“在基地里务工的工人,务工收入加上土地流转的收入,年收入大概在3万元左右。”
“短平快”香葱产业,极大地带动当地农户增收。香葱种植基地不仅为当地农户提供就业岗位,也让初来乍到的搬迁户有了更多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已搬进五里岗街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李小芬说:“从海拉搬过来之后,听说基地里优先招聘搬迁户,我就跟着来做工了,平均一个月收入2000多元,高的时候有3000元左右,补贴家用是够了。”
初来乍到的李小芬对新生活充满了迷茫和期待,她担心承担不起搬迁后的生活费用支出,又对新生活充满了向往。令她没有想到的是,搬迁后她们一家不仅住进了崭新的房子里,生活上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就业方面也有了更多的选择。
现如今她在基地里务工,每个月都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再加上丈夫的务工收入,生活上日渐宽裕了起来。
“基地种植的香葱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现批发价格为每斤1.7元左右,市场前景还是很不错的。下一步我们合作社将继续发展好香葱产业,争取带动更多贫困户就近就业。” 吴金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