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的愿望没实现,我就不走”
作者:李玲 文海 许学义 时间:2019-07-10 阅读:244
“老百姓的愿望没实现,我就不走”
——记全省脱贫攻坚优秀村第一书记马玉蛟
毕节日报记者 李玲 文海 许学义
石门乡的河坝村,有一条河,原本还有一个坝子。
随着时间的流逝,河坝村的河还是那条河,但坝子却被一下雨就涨的河水冲得支离破碎。
原本平整的坝子逐渐消失后,村里能种庄稼的地就只剩黄家坪子的300亩左右、煤矿湾的90亩左右、马掌子的84亩坡耕地。
河坝村的耕地少,人口也少,全村只有198户640人,是石门乡最小的村。
河坝村人口虽然少,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却有61户279人,超过了全村人口的三分之一。
为了帮助老百姓脱贫致富,2017年12月,毕节市工商联会员服务中心主任马玉蛟根据组织安排,到石门乡挂任乡党委副书记,2018年3月,兼任河坝村第一书记。
驻村一年多,马玉蛟用几句话概括自己所做的事:当好政策宣传员,宣传党的政策;当好党建指导员,建强基层组织;当好村情民意调查员,掌握真实情况;做好脱贫致富帮扶员,推动产业发展。
在做好“四员”的过程中,马玉蛟用心用情、尽心尽力,尤其是在推动产业发展上,他付出了很多。
“这60多户贫困户要脱贫,关键是要发展产业,解决就业。”通过走访掌握了村情后,马玉蛟心想, “村里的土地少,发展产业的同时,给企业和群众牵线搭桥,组织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也是一条出路。”
有了工作思路后,马玉蛟借助各方力量,整合各种培训资源,邀请省、市、县相关农业专家到河坝村对群众进行果树栽培、牲畜养殖、马铃薯种植、蔬菜种植等方面的技术培训,一年多来,共组织培训10余次,培训群众400余人次。同时,积极与威宁南方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对接,与合作社签订收购协议,引导老百姓种植200亩马铃薯种薯,实现了亩产收益3000元左右。
除此之外,他还通过村劳务合作社及时筛选各类用工信息提供给有外出务工意向的农户,帮助187人外出就业。
通过种植马铃薯和组织劳动力外出务工,河坝村61户280名贫困群众已于2018年脱贫59户276人,剩余2户为兜底户。
虽然河坝村成功脱贫出列,但马玉蛟并没有因此松懈。
“如果河坝村能有一个经济效益比马铃薯更高的产业,老百姓不用外出务工,在家门口就能增收致富,那就太好了。”马玉蛟一边思索,一边寻找突破口。
2018年8月,石门乡邀请果蔬专家董恩省来给老百姓搞培训,马玉蛟觉得,机会来了。
培训结束后,马玉蛟“抓”住董恩省,笑着说:“董老师,我听说猕猴桃的市场价格很好,想请你到河坝村去帮我们看看适不适合种。”
“可以、可以,我跟你去看看。”董恩省爽快地答应了。
“猕猴桃喜光,但日照不能太长,你们这个地方早上太阳不辣,下午太阳又被山挡住了,适合种。”董恩省的话,马玉蛟记在了心里。
没过几天,在乡里开会时,马玉蛟把想在河坝村发展猕猴种植的想法提了出来。
“为了保险起见,乡里的领导又请了几个专家到河坝村来看,都说合适,随后领导又到县农业农村局争取资金支持。”自己的想法被认可,县农业农村局又答应支持200亩地的苗木和水泥架的开支,马玉蛟非常高兴。
今年3月份,猕猴桃苗运到了河坝村,兴奋的马玉蛟遇到了一个难题:没有种植劳动补贴,群众种植积极性不高。
“你不晓得,当时太难了!我觉得苗来了种不下去就是我的责任。”马玉蛟的眉头皱了一下。
为了把苗种下去,心急如焚的马玉蛟想到了自己驻村的工作经费,“来驻村一年的工作经费是一万元,我给单位把情况讲清楚后,单位提前给了我第二年的工作经费,又多给了5000元。”(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