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能勾起乡愁的地方
作者:高英策 时间:2019-07-10 阅读:223
在遥远的乌蒙之巅,有一个叫板底的地方。这里有天然草场——百草坪,当地的人们亲切地称它为“芦虹高原”。记忆中,那里的天永远是蓝的,草永远是绿的,山永远是彩色的。天上的云朵,地上的山花、牛羊和彝家姑娘飘逸的彩裙,在蓝天和绿地上融为一体,你会感觉村庄在天上,而你在云间。
板底之名,来源于彝语“博底”,意为“山间的坝子”。它是板底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处在群山环抱的一个较为开阔的坝子中,是一个彝族聚居的古村落,简单而整洁的街道两旁,错落有致地撒落着星星点点的几百户人家。
板底是彝族文化保存得较完好的一个乡镇,古老、原始、自然、朴实……
在这里,人们平常都是用彝语互相交流,而在与外来人沟通时,他们也会用带着地方浓郁口音的汉语与之交谈。但是,这里的人们更习惯用歌声来表达他们的内心世界。在板底,有席必有酒,有酒必有歌。
云儿飘过山岗,会停在花儿上,那是我在梦里为你彷徨;鸟儿飞过花丛,会留在你身旁,那是我在风中为你守望;风儿吹过小河,小河翻波浪;小河流过村庄,村庄多安详,那是我在凝望你伫立的地方。
我带来大板底的阳光,温暖你心中的点点忧伤,我采来百草坪的晚霞,为你做一件美丽的衣裳……
这是板底乡耳熟能详的一支歌,词曲流畅,意境优美。
在板底,无论是满脸沧桑的老人,还是年轻力壮的青年,又或是天真活泼的孩子,只要有歌声,脸上就会露出幸福的笑脸。也许,歌声就是他们对生活、对情感最好的表达方式。
这里的人们能歌善舞。著名的彝族舞蹈《阿西里西》就创作于板底乡。《阿西里西》曾经从板底跳到威宁,从毕节跳到贵阳、跳到北京。而古彝戏《撮泰吉》更是彝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生活实践中艺术创作的结晶。《撮泰吉》似舞非舞,似剧非剧,一般在彝族年或传统春节期间表演。
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左右,这里会举行盛大的“火把节”活动。每年火把节的时候,远在千里之外的男女老少都会自发地赶回来参加这个盛会。“火把节”活动在离乡政府不远处一个叫海草花场的地方举行,花场是一片开阔的草地,四面是山,围着一大片绿茸茸的草坪,草地的中间是一个小水塘,水塘的中央有一个人工堆砌的小岛,小岛上安放着一个大火盆。
“火把节”期间,男女老少都会穿着节日盛装聚集在这里,进行丰富的文体活动,如打陀螺、打鸡毛、摔跤、赛马、荡秋千、对歌等。
当夜幕降临,大家点燃火把,放声高歌。千万支火把汇成一条条巨大的火龙,每条火龙围着水塘转三圈后,将火把掷入中央的大火盆,燃起熊熊篝火,大家手拉着手,尽情地跳起《阿西里西》。这时,火光照亮天空,歌声响彻山间,无论是远方的宾朋,还是这里的主人,都一起纵情狂欢。霎时间,这里成了歌的海洋,舞的海洋,欢乐的海洋。当篝火燃尽,远方的客人逐渐离去,一些意犹未尽的年轻人还会在火盆里加上柴火,围着火堆把酒欢歌,通宵达旦。
这里的人们重情义、懂感恩。每家每户的墙上,都有彝族文化特色的插画,画中表达的内容有对自然的敬畏,还有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撮泰吉》传承人文道华老人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今天的新生活。所以,我们会把党的恩情写在歌词里,用歌声来表达我们的感恩之情。”老人说到兴头也会忍不住来两句:
芦虹高原上
往日好荒凉
不见野兽走
不见云雀唱
啊!如今变了样
啊!彝家心欢畅
感谢共产党
带来好春光
……
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是当地彝族同胞的彝族年。彝族年源于太阳历,是彝族的一个重要节日。十月太阳历是彝族先民创造的一种特殊的历法,以12属相回归纪日,3个属相同为一年。即:一年十个月,每月三十六天,一年十个月结束后,另加5天来过年。按这种方式计算下来,过“彝年”的时间就是农历的十月初一。过节之前,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炖鸡,庆祝丰收,并在农历九月三十要进行大扫除,迎接新年的到来。初一到初五新年期间,亲朋好友会带上咂酒、水果等礼品,相互串门作客,互贺新年,又是喝不完的酒,唱不完的歌,道不尽的情和义。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让古老的山寨焕发着青春的光彩,展现出一幅民族大团结、和谐新农村的美丽画卷。曾经的艰难困苦,已成为《撮泰吉》永远的印记,美好的未来,正伴随着《阿西里西》的歌声一起腾飞。这里处处是彝家美丽的百灵鸟,她们的歌声唤醒了大自然的沉睡,也会唤起了人们心中遥远的记忆。
板底,一个能勾起乡愁的地方!因为这里有歌声,有美酒,有情有意,有故事,还有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