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9-07-11

让服务与群众更近 让微笑与居民更亲

作者:沈光勇 罗忠尉 时间:2019-07-11 阅读:189


 让服务与群众更近 让微笑与居民更亲
——访“全市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五里岗社区总支委员会
记者 沈光勇 罗忠尉

  五里岗街道五里岗社区成立于2017年,是威宁10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之一,辖区面积约3.2平方公里,有居民1462户7442人,其中搬迁户1340户6816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148户5851人。2017年以来,社区探索“五个三”工作法,深入推进社区建设改革,带领搬迁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三年来,该社区总支委员会因业绩突出,被评为“全市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
  “让服务与群众更近,让微笑与居民更亲。”近年来,该社区党总支重点推进“组织体系、工作体系、自治体系”三个体系建设,建立了“党总支+党支部+党员中心户”党组织体系,建立了“街道干部+社区干部+双楼长”干部工作体系,建立了“社区+楼栋自管委+楼层十户一体”居民自治体系,加快了社区脱贫攻坚的步伐。
  “社区成立以后,及时建立了党总支,并依托楼栋组建3个党支部,明确43名党员作为联系服务群众中心户。目前,已形成‘总支部连支部、支部连党员、党员连群众’格局,达到‘树好总支一面旗、织牢支部一张网、点燃党员一把火、带富搬迁一方人’的效果。”五里岗社区党支部书记马永清说。
  走进社区综合服务大厅,窗明几净,各窗口工作人员正忙着手里的工作。
  “社区便民服务大厅设立党建服务、民政事务、社保、综合治理、卫计服务、群团服务等服务窗口,为搬迁群众办理合医报销352户1688人、办理子女入学438人、迁移户口387户、协调县工会慰问940户。”马永清说。
  社区还搭建了“服务平台、公益平台”等几个平台,倾心为民服务,聚力公益服务,打通服务居民“最后一公里,增强社区公信力。
  “树立‘小社区、大社会’理念,整合各方力量,大力培育公益服务类、社会事务类、慈善救济类等社会组织,用好儿童之家、老年之家、图书室等,全年365天零距离服务,构建专业化程度更高的社区服务体系。社区修建幼儿园2所、广场4个、医务室2个、农贸市场2个、公交停靠点4个,为居民医、学、娱、购、行等提供便捷服务。”马永清说。
  同时,该社区还着眼搬迁群众创业、就业,进一步激发稳得住、能致富的内生动力。
  强化兜底保障,评议转移低保156户596人,审核新增低保75户296人,确保应保尽保。
  强化就业保障,全面了解群众就业愿望,集中培训620户1345人,实现就业1145人。并利用“十大员”解决就业209人,通过经开区企业解决就业591人,周边建筑行业解决就业802人,公益性岗位解决就业56人,县外劳务务工输出就业1005人。
  强化创业保障,为社区平价农贸市场、商业门面、经开区便民小吃街经商的贫困户减免一年的租金,为群众自主创业提供方便,实现172人自主创业。
  “我才从海拉搬上来,大家对我们比较关心,社区安排我们在种菜的基地干活,来去还用车接送,每个月工资能拿到3000多点,基地还管吃住。”五里岗社区易地扶贫搬迁户蒲绍兵说。
  “以前在老家的时候,家庭非常困难。搬来之后,感觉自己的条件不适合找工作,照顾不了老人和孩子。没办法,我就选择了自己创业,在家里蒸包子拉出去卖。后来,社区领导把‘这里有一个摊位要转租’的消息告诉我,转过来做起了包子店。现在,生意还算可以,孩子也照顾了,老人也照顾了,一家生计还算稳定。”五里岗社区易地扶贫搬迁户刘高敏说。
  社区还建立了“街道干部+社区干部+双楼长”干部工作体系,建立了“社区+楼栋自管委+楼层十户一体”居民自治体系,为社区居民提供自上而下的优质服务。
  “明确1名街道班子成员联系社区、3名街道干部包保小区、16名社区工作员任网格长,推选48名机关和社区干部任工作楼长、48名居民代表任生活楼长。选举楼栋自管委8个,组建楼层十户一体113个,确保遇事有人办、说话有人听、困难有人管、就业有人帮、致富有门路。”马永清说。
  “我是一名楼长,平时搬迁群众没水没电,遇到困难会及时向我们反映,我们会第一时间给他们解决,不能解决的汇报给上级部门。他们还存在不文明行为,我们在走访中也会随时随地宣教,帮他们及时解决安全隐患等问题。引导他们就业就学就医,确保搬迁群众过上无忧的生活。”五里岗街道五里岗社区楼长王兴田说。
  此外,该社区还畅通“三条渠道”,搭建“三个平台”,强化“三种保障”,进一步育强队伍,选好社区干部队伍,选好志愿服务队伍,增强社区凝聚力。
  畅通“三条渠道”,增强社区向心力。坚持天天“访”,民意记于心。坚持周周“应”,民忧解于行。坚持月月“谈”,民愿成于干。目前,帮助群众化解矛盾纠纷68件,为搬迁群众解决问题376条。
  搭建“三个平台”,增强社区公信力。搭建服务平台,倾心为民服务。搭建公益平台,聚力公益服务。搭建共建平台,同心共办服务。
  强化“三种保障”,增强社区内生力。强化兜底保障,强化就业保障,强化创业保障,确保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