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9-07-12

威宁:打好脱贫攻坚“组合拳”

作者:陈武帅 时间:2019-07-12 阅读:278


   今年以来,威宁从易地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四个”下沉到村、开展农业技术培训等几个方面打好脱贫攻坚“组合拳”,确保脱贫攻坚一个都不能少,按时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易地产业扶贫基地——
    打好“产业牌”,下好“增收棋”
 
  7月2日,时值盛夏。走进石门乡年丰村贝贝南瓜种植基地,瓜农正在进行田间管理,绿油油的藤蔓上一个个南瓜探头探脑冒出来,丰收在望。
  据年丰村党支部书记陈大明介绍,该村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村两委+贫困户”模式种植贝贝南瓜、莲花白、白萝卜等蔬菜3000余亩,由威宁开心农业公司统一指导种植及收购,每亩蔬菜每年产值可达1万元以上,让贫困群众有了稳定脱贫产业。
  年丰村蔬菜种植初见成效,见证了威宁实施易地产业扶贫基地取得的喜人成果。
  据悉,威宁在产业基础条件较好、适宜蔬菜种植的乡镇(街道)发展6.5万亩易地蔬菜扶贫基地,主要种植“三白”蔬菜(大白菜、白萝卜、莲花白),确保2019年拟脱贫的6.5万贫困人口实现人均1亩蔬菜基地。
  截至目前,威宁整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国土空间修复等项目资金48773万元,用于蔬菜产业配套设施建设,县财政明确65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蔬菜产业发展。
  易地产业扶贫基地充分发挥蔬菜产业短、平、快的扶贫效益,着力打造“易地搬迁户+蔬菜产业易地扶贫基地+易地就业”的就业脱贫模式,确保贫困户如期脱贫。目前,威宁安置区易地扶贫搬迁户共5772户27830人,其中有劳动力5688户15411人,已就业10294人,搬迁群众有劳动力家庭实现至少一人就业,并实现易地扶贫搬迁“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在销售方面,威宁抽调人员组成市场营销组,下设三个营销专班。第一个营销专班负责开拓省内团餐市场,第二个营销专班负责通过商务渠道开拓海外市场,第三个营销专班负责开拓国内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南市场。
  此外,威宁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让龙头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和农户特别是贫困户共享发展红利。推广订单生产收益、资产扶贫收益、劳动务工收益、入股分红收益等助农增收方式。
 
  易地扶贫搬迁——
    让搬迁群众搬得出、能致富
 
  近日,新发乡搬迁户陈二国在威宁乌撒体育馆抽签分房,他憧憬着搬迁到县城的幸福生活。
  “今天我家抽到的房号是五里岗安置点D2区22号楼1单元3层3号。我家是五个人住,有100平方米,房子够大。爸爸妈妈年纪大了,爬楼梯不方便,抽到3楼比较不错,我们都很满意。”陈二国开心地说。
  新发乡峨嘎村是深度贫困村,目前峨嘎村4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和5户非建档立卡户欣然签订了搬迁意向书,他们像陈二国一样,将从偏远的大山深处搬到县城,从一名“山区群众”变成“城市人”。
  陈二国是享受到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4万余搬迁户之一。
  为了让搬迁群众搬得出、能致富,威宁成立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成立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指挥部办公室,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此外,威宁还开设6333222移民服务专线,及时解决搬迁群众生产生活上的困难和问题,并配齐相关办公设施,实行双周调度机制,严格落实“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套政策、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确保易地搬迁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推进。
  据悉,威宁 “十三五”期间实施搬迁规模9362户46565人,其中县城安置达8425户42399人。2018年,共计实施搬迁规模为3665户18206人。
  “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1+7’文件要求,严格抓好‘五大体系’落实情况,实现搬迁群众‘一户一人’以上就业,落实好就学就医就业三保障,真正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能够住得安心,过得舒心。”县委办副主任、生态移民局党组书记、常务副局长陈光勇说。

  “四个”下沉到村——
    确保按时打赢脱贫攻坚仗
 
  7月2日,刚刚荣获毕节市优秀村第一书记荣誉的朱海东匆匆返回村里,走进田间地头给群众讲解蔬菜种植技术。
  朱海东是县水务局工作员,2018年被选派到石门乡年丰村担任第一书记,他是威宁开展干部下沉助推脱贫攻坚的典型代表。
  威宁实施“四个”下沉到村,为确保按时打赢脱贫攻坚仗奠定了坚实基础。
  干部下沉到村。今年以来,威宁出台干部下沉“1+5”文件并进行战时总动员,选派598名干部下沉到38个乡镇组建帮扶工作队,同时下沉到598个村,整合乡村干部4541人组建村帮扶工作组,构建县乡村立体化作战体系。
  保障下沉到村。今年以来,威宁财政系统拨付1500万元、县管党费匹配696万元支持467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确保有阵地作战。县财政为每村每月落实2000元村级食堂运转经费,为县直部门下沉干部落实每人每天55元生活补助和4次往返县城交通补助,为4541名帮扶干部购买保险并组织体检,确保安心作战。
  管理下沉到村。帮扶工作队(组)实行周例会制度,听取上周工作落实情况和研究部署本周工作;实行签到制,实行人脸识别打卡签到、“钉钉”定位签到、纸质签到“三签到”制定,确保各级下沉干部每天在村工作时间不少于9小时;实行遍访制,县遍访工作组、乡镇包村领导、组帮扶工作组按要求随时开展走访,形成“叠加走访”;实行暗访制,目前已开展两轮下沉干部督查调研,发现问题75个,通报干部46人。
  工作下沉到村。威宁将贫困发生率高于10%的48个非贫困村与原314个贫困村一并列为脱贫攻坚重点村,派驻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开展帮扶。狠抓产业革命,开展“三易扶贫”试点,发展“三白”易地产业扶贫基地1.5万亩,吸纳500人贫困群众易地就业。在6745户34094人搬迁入住群众中,稳定就业9923人。
 
  开展农业技术培训——
    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6月24日至30日,县农业农村局、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举办2019年基层农技人员产业技术培训班,来自全县366名基层农技人员参加了培训。
  培训期间,农技专家就猕猴桃栽培种植及后期管理技术、红富士苹果矮化栽培管理技术、中药材(半夏、百合)栽培管理技术、蔬菜(羊肚菌)栽培种植及后期管理技术、威宁自治县养牛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等技术进行专题培训。
  一人有技术,全家能脱贫。时下,威宁充分发挥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大课堂作用,切实解决好不会种、不会养、不会卖的问题。采取室内培训、实地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在易地扶贫基地、养牛等方面进行培训。
  截止目前,威宁累计完成培训32.1万人次,其中农民技能培训12666人次(易地蔬菜产业扶贫种植技术培训4200人次);贫困劳动力全员培训6119人次;易地扶贫搬迁培训1198人次;职业技能培训1077人次;田间地块集中培训4935场30余万人次。
  在劳动力培训中,威宁根据城市新产业、新业态、新的生活方式,开展家政、医疗服务、母婴服务等培训,并将“扶志感党恩”教育纳入培训课程,进一步引导搬迁劳动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脱贫致富意识,实现“智志双扶”。
  目前,威宁已建立县级就业扶贫劳务公司1个,乡镇(街道)就业扶贫劳务分公司39个、村(社区)就业扶贫劳务合作社630个,已实现县、乡、村三级就业扶贫劳务服务机构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