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四看法”把脉 开出精准扶贫“处方”
作者: 时间:2019-07-16 阅读:205
(上接1版)
二看粮。从人均经营土地面积、种植结构、人均占有粮食、人均家庭养殖收益等方面来看农户的土地情况和生产条件,估算其农业收入和食品支出。
三看劳动力强不强。从劳动力占家庭人口数、健康状况、劳动力素质等方面来看农户的劳动力状况、劳动技能掌握状况和有无病残人口,估算其务工收入和医疗支出。
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从就读情况、教育支出、教育负债、教育回报等方面来看农户受教育程度和在校生现状等,估算其发展潜力和教育支出。
“用‘四看法’“把脉”,2014年年初,全社区精准识别出134户438名扶贫对象,无一人提出质疑,老百姓都赞同。”李仁兵说,社区根据精准识别情况,按照“六个到村到户”和“五个脱贫一批”政策,按照“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原则,开出精准扶贫“处方”,对症下药。
如今,五星社区水电路讯房等基础设施已经完善,产业发展风生水起:发展大棚蔬菜1100亩,露天蔬菜300亩,烤烟200亩,以党参为主的中药材200亩,青储饲料500亩,马铃薯2500亩,以核桃为主的经果林700亩,退耕还林2500亩,产业覆盖所有贫困户。
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五星社区贫困人口从2014年的438人下降到76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96%,人均收入从5年前的3078元提高到去年年的10550元。“今年我们的目标是实现贫困人口清零。”李仁兵信心满满。
“实施精准扶贫,要从摸清底数入手,做到精准识别贫困对象,才能精准分析致贫原因、精准制定扶贫措施、精准投入项目资金、精准跟进组织保障,而贫困户精准识别‘四看法’进一步完善了贫困户识别机制。”威宁自治县扶贫办主任张海认为,精准识别“四看法”让精准扶贫有的放矢,真正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得到了老百姓认可,闯出了一条喀斯特地区精准扶贫的新路子。
随后,威宁自治县迅速在全县推广,用精准识别“四看法”把脉,根据贫困情况因户施策,开出扶贫“处方”,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18年,威宁自治县减贫1.3万户6.4万人、3个贫困乡镇“减贫摘帽”、105个贫困村出列,贫困发生率从2017年的11.4%下降到6.7%。
五里岗街道办事处和平社区1组村民杨选桃一家是2017年用精准识别“四看法”识别出的贫困户,当时他们家的情况是:房屋破旧;有土地但是缺乏发展思路;有劳动力但是找不到干的方法,有力无处使;三个孩子一个读大学一个上高中一个读初中,需要扶持。
社区根据他们家贫困情况制定帮扶措施,对症下药:争取3.5万元危改项目改善其居住条件;引导他家种早熟马铃薯,收完马铃薯种蔬菜,争取1万元补助资金助其购买两头能繁母牛养殖;对三个孩子进行教育扶持。坐在新修的房子里,杨选桃给记者算起他们家去年的收入账:两头母牛产仔,卖了11600元,马铃薯+蔬菜收入1万余元,做零工收入2万余元,一年收入超过了4万元。去年,杨选桃一家摘掉了贫困帽子。
记者手记:
精准识别贫困户,掌握致贫原因,是实施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的关键。
如何精准识别贫困户?长期战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威宁自治县迤那镇党委副书记、五星村党支部书记李仁兵创新总结出了“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的精准识别四看法。
简单明了,务实管用的精准识别“四看法”,不仅识别出了贫困户,而且掌握了贫困户致贫原因,这有利于制定更加精准的扶贫措施。“四看法”同样适用于脱贫攻坚精准管理,贫困户出列与否,对照“四看法”便清清楚楚。(转自《贵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