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9-07-16

咱们村里的年轻人

作者:王新明 骆飞 蒋成 时间:2019-07-16 阅读:238


 咱们村里的年轻人
——记奋战在贵州脱贫攻坚一线的青年
新华社记者 王新明 骆飞 蒋成

  广袤的贵州高原,群山莽莽,林峰苍翠。
  千百年来,与山石相伴的人们,困羁于此,勃发于此。尽管连绵群山如锁链一般束缚着一代代山里人,但踏山而行,攀岩而立,一直是他们抗争贫困命运的呐喊与行动。
  脱贫攻坚号角吹响。一股青春的力量涌向大山,他们大都是风华正茂的“85后”“90后”,从学校到农村,从机关到基层,从沿海到山区,这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与村民一起,在石头缝里觅产业,在十万大山间谋出路。
  一个个青春身影,正朝着同一个脱贫梦奋力奔跑。
 
过关
 
  一个个村寨嵌在苗岭褶皱间,丹寨县也改村就是其中一个。这是一个“锦鸡苗”聚居的村落,生活在此的苗族群众不仅着装像漂亮的锦鸡,还模仿锦鸡跳舞。
  绿水青山,欢歌笑语,多年来却被贫困封锁。“我来这里就是要和村民一起战贫斗困。”陈旭楠说。
  这位来自贵州省政府办公厅的“90后”驻村干部,从2018年3月至今,一年多时间里,连续过了“五道关”:“语言关”“饮食关”“思想关”“身体关”“劳动关”。
  “我从小生活在沿海城市,对农村和农民都很陌生。饮食一直比较清淡。”陈旭楠说,一到村里,几乎每顿饭、每道菜都放辣椒,驻村不久牙龈便因上火而血肿。
  驻村就要扎下去!沉下去!陈旭楠咬咬牙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
  也改村共有208户,散落在山间、林间,一年多时间里, 陈旭楠跑遍了每一户。从怕辣到吃辣,从微辣到很辣,他适应了村里的生活。
  过了“饮食关”,他从“滴辣不沾”到“无辣不欢”;过了“语言关”,他从听不懂到会讲方言;过了“劳动关”,他从“五谷不分”变成“半个农民”。
  提起第一次召开群众会,在紫云县小寨关村帮扶的南方电网公司员工崔亚华至今还觉得有点不好意思。
  “驻村的第三天,我第一次主持群众会,全村有178户参加。会前我做足了准备,在台上用普通话讲了两个多小时,但大家几乎没什么反应,这时我才发现自己距离群众有多远。”崔亚华说。
  从此,这个29岁的山东小伙每说一句普通话,便会学习一句相应的方言。两个月下来,崔亚华的贵州话越来越地道,与村民交流越来越顺畅,感情也越来越深。
  一顶草帽下,一张黝黑的脸庞和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裤脚挽到膝盖,说着一口流利的方言。初见崔亚华,城里生活的痕迹已很难在他身上看到。
  “度蜜月度到一半,他就去驻村,为这,我很久没搭理他。”妻子黄宁钰说,2017年国庆节,崔亚华把她带到村里。看到丈夫简陋的卧室、身上被蚊虫叮咬的痕迹,听着村民亲切的话语,一下理解了丈夫,眼泪不禁流了下来。(下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