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四看法”把脉 开出精准扶贫“处方”
作者: 时间:2019-07-16 阅读:309
威宁:“四看法”把脉 开出精准扶贫“处方”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谢朝政
数据快闪
2018年,威宁自治县减贫1.3万户6.4万人、3个贫困乡镇“减贫摘帽”、105个贫困村出列,贫困发生率从2017年的11.4%下降到6.7%。
7月9日中午,威宁自治县迤那镇五星社区二组,74岁的老人张开举把水泥院坝打扫得干干净净。院坝边,豆藤缠绕在栅栏上,形成一道绿色的屏风,看上去很是养眼。
“老张,你们家该得的精准帮扶政策得没有?”张开举转过身,看到迤那镇党委副书记、五星社区党支部书记李仁兵带着两名社区干部朝他家走来,人未至,声先到。
“该得的帮扶都得嘞,两个娃娃读书的教育扶持都得,政府补助我5万块钱修了4间新房子,补助我买了头能繁母牛,前不久刚刚下崽,政府还把我们一家四口纳入低保,生活不愁。”
2016年初,年已古稀的张开举向社区写申请,由于结婚晚,两个儿子一个上大学一个读高中,年岁大加上体弱多病,他和妻子无力支撑孩子读书,特向社区申请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接到申请后,李仁兵立即带领村干部到张开举家走访,按照精准识别“四看法”,对他家的情况进行识别:两间小瓦房;张开举年逾古稀,妻子年过花甲,无劳动力;大儿子读大学,二儿子上高中,需要扶持。“精准识别后,我们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评议通过,社区公示,镇政府核查公示,县里公示,张开举一家被列入精准扶贫对象。”李仁兵介绍。
社区根据精准识别情况,给张开举家开出精准扶贫“处方”:房屋不安全,争取5万元的危房改造项目;不得劳动力,全家四口人全部纳入民政兜底,争取5000元补助买一头能繁母牛,这个劳动力差点都可以发展;娃娃读书,该享受的教育扶贫政策一项不落。
“把脉”精准,“处方”精准,张开举家的贫困“顽疾”逐渐被清除。“他家大儿子上大三,小儿子马上进大学。等两个孩子毕业,他们家的贫困问题将被彻底解决。”李仁兵说。
“精准识别,是精准帮扶的前提和基础。”李仁兵介绍,为大力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2013年,五星社区开展贫困户精准识别工作,社区干部到老百姓家算账,一户人家算了几天都算不清楚。问题在哪里?“有些老百姓不讲实话,他们的有些收入干部无法掌握。”李仁兵一眼看穿要害,“账算不清楚,识别怎么精准?”
李仁兵经过思索,认为应该从房屋、土地和产业、劳动力、学生读书等几个方面估算群众收入情况,这一方法得到大家的认同,经过总结细化,形成了精准识别四看法: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
一看房。从住房条件、人均住房面积、出行条件、饮水条件、用电条件、生产条件等方面来看农户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估算其贫困程度。(下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