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撮箕
作者:朱成 时间:2019-07-18 阅读:573
在家乡那边,若是家里连一个像样的撮箕都没有,那么这个家庭就十有八九不是农民家庭,就算是,也不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
对于撮箕的用处,在农村是随处可见的,比如用来装一些大小不一的东西,大到石头,木块,小至玉米粒,豆子,当然,撮箕还可以作为一类特殊的运输工具。各种撮箕中,最原始,以及最好用的,还是竹子编的撮箕,我们称之为“竹撮箕”,可是我们九零后,大多对编撮箕一窍不通。而爷爷那辈人,只要手里有一两根竹子,就能在几个小时内编出一个撮箕来。
对于撮箕的寿命,某一程度上反应的是竹条的寿命,可是这些看似脆弱的竹条编在一起,能承载几十斤甚至上百斤的重量。以前行走的太过于匆忙,没有静下心来好好看一下一个竹撮箕的编制过程,可这次在家短暂的一周里,恰逢爷爷在编撮箕,所以我便一边和爷爷闲谈,一边观看了他编一个撮箕的过程。
年过六旬的爷爷即使对编撮箕的操作很是熟练,可是手脚的不灵活显得编撮箕的动作有些缓慢,也正是这样,我对他的每一个动作都看得一清二楚。从爷爷小心翼翼地削竹条开始,然后把拿那些带有青色一面的竹条整整齐齐地放在一旁,感觉这些竹条差不多够编成一个撮箕时,他便缓慢地移动自己的木凳,随后拿起那个准备已久的“撮箕迂迂”,对于这个像弓一样的“撮箕迂迂”,就好比人的骨头一样,若是没有了它,竹条便是没有了支撑与固定。
万事开头难,编一个撮箕好的开头能大致确定它的形状,可是爷爷编的撮箕大多是一样的风格,有时候奶奶还故意把他编好的撮箕调侃说:“你编的那些撮箕中用不中看,要是拿去市场去卖,可能过来看的人都没有。”而爷爷从来没有争辩过,只是小声地回答:“我又不是编去卖,而是编来给家里面用,大大小小的都有,全家老老小小都适用,力气大的就端大撮箕;力气小的就端小撮箕;力气不大不小的就端那种‘二号撮箕’”。开好头之后,感觉爷爷就算是不看着自己眼前的竹条,编制起来也是得心应手,那一根根柔软的竹条像一条条富有灵气的泥鳅一样,陆陆续续地跳进了一片蓝色的海洋。
几个小时过后,爷爷的撮箕快接近收口了,到收口的时候,爷爷手上的动作便放慢了许多,貌似比前面费力与麻烦多了,因为爷爷说一个撮箕的口收不好,等于这个撮箕废了一半,只有口收好了,这个撮箕的寿命才会长,用起来的时候,才不会让人失望。
撮箕的口收好之后,一个新撮箕便问世了,不过刚刚编好的新撮箕和那些老撮箕比起来,由于竹条还没有干,所以用起来会显得格外的笨重,所以一般都将它在屋檐下放置一段时间,等那些竹条上的水分逐渐散去的时候,再进行大力的使用。
当然,爷爷编撮箕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一年大约就编四五个的样子,竹子也从来没有浪费的,当这一批撮箕差不多快“退休”的时候,他又接着编制下一批,几十年来都这样,貌似这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
久而久之,这些手艺逐渐消失在我们的视野里,生活中。而一如既往去守护这种手艺的人越来越少,那些老人们拥有的手艺,也逐渐随着他们老去,甚至会在某一天消失。
希望下次再有这种机会的时候,自己能放下手里的事情,不再选择在一旁看,而是虚心地像爷爷请教编撮箕的每一个细致的步骤,然后认真地编几个撮箕,就算编得奇形怪状,奇丑无比,我想编的过程却是可贵的。
尽管现在大大小小的市场上有很多皮撮箕,可是它们不能完全替代竹撮箕,虽然它们在用途方面可能各有所长,可是在情感与意义方面,皮撮箕差得很远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