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不靠 全力奔小康
作者:马智东 李新 时间:2019-07-24 阅读:226
不等不靠 全力奔小康
——五里岗街道易地扶贫搬迁残疾群众黄佑光脱贫小记
通讯员 马智东 李新

黄佑光的新家
望着那一箱箱精细的面条,源源不断擀制的情景,五里岗街道平山社区福康馨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黄佑光夫妇喜笑颜开。
可有谁知道,他们这笑容后面经历了多少艰辛,多少酸苦。
黄佑光12岁的时候,因上山砍柴,意外将斧头劈向自己的右腿,导致膝盖处韧带断裂。由于当时交通闭塞,医疗条件落后,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医治,落下了终身残疾。
2005年,一位朴实、善良的女孩张会走进了黄佑光的生活,二人喜结连理、并蒂花开,育有三子一女,家庭和谐美满,但原乡镇气候恶劣、交通闭塞、土壤贫瘠、加之自身残疾,使得美满的家庭显得有些捉襟见肘。
2009年,夫妻二人忍痛将4个孩子留在家里,交给老人照看,夫妻二人外出到昆明务工。黄佑光在城里开残疾人摩托车载客,月平均收入在2000元左右,妻子张会则在城里摆水果摊,经过夫妻二人的努力,生活上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手里有了些积蓄,然而因为黄佑光是肢体残疾,无法办理驾驶证,自己所驾驶的载客残疾人摩托被交管部门多次收缴,无法再进行载客,夫妻二人便又回到了么站老家。
2014年,夫妻二人利用在昆明务工时剩下的积蓄在威宁县城里开办起了一个面条加工小作坊,开始自己的创业之路,生活一步步得到改善。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在加工面条时黄佑光的妻子张会被搅面机将右手肩部以下的肌肉全部绞去,并造成多处骨折。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和高额的医疗费用显得格外无奈,全靠亲戚朋友解囊相助,筹借22万余元在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医治40余天后回到家,但手臂无法屈伸,完全失去了手臂功能,造成了终身残疾。
屋漏偏逢连夜雨,遭受如此大的家庭变故,不仅将手里微薄的积蓄全部用完,还负债累累,家中一贫如洗,黄佑光夫妇日益感受到生活危机。
夫妻二人都残疾了,找不到任何工作,别说经济收入,就连平时的生活都难以得到保障。经过多日的思量,夫妻二人决定到万鸿城摆摊卖水果。虽然有了一定的收入,但面对现在一贫如洗的境况以及妻子张会治疗时欠下的高额外债,想还清外债和改善家庭生活现状显得遥遥无期。
2015年,黄佑光一家6口享受扶贫政策被纳入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生活上得到了政策的帮助和政府部门的关心。
2018年9月,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再次眷顾到了这个困难的家庭。在政府的帮助下,他们搬迁安置到了五里岗街道平山社区福康馨区安置点,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交通条件好了,住房安全了,子女就学也保障了,虽然夫妻二人都残疾,但总不能一辈子靠政府的帮助生活,可干什么好呢?搬迁后的黄佑光要思考的问题还有很多。
经过夫妻二人商量以及以往做过面条加工的经验,周边搬迁住户人口众多,黄佑光找到了机会,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阳光馨区附近的棒木街上租用120平米的门面,向姐姐借资10万余元新进了面条生产设备,开始又一次创业。
夫妻二人勤劳务实、诚信经营,加上自己生产的面条种类齐全,满足周边群众的需求,不久后便享誉方圆十多公里,不仅零售,还做起了批发,每天销量400余斤,月收入近万元。一年就还清了妻子治疗时欠下的高额外债及设备成本,还给家里增添了不少新家具。
夫妻二人面对生活的种种磨难,意志并没有消沉,不等,不靠,始终秉持艰苦创业的精神,一直奔波在奋斗创业的路上,诚信经营自己的面条加工厂,给自己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改善的同时,还便利了周围的搬迁群众。
现在,黄佑光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希望带动搬迁群众走上致富之路。
黄佑光凭着顽强的意志和艰辛的劳动,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演绎着自强不息的精彩人生,他的先进事迹是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生动缩影,更是众多弱势群体生活的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