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威中
作者:王近松 时间:2019-07-24 阅读:488
我对威宁民族中学(以下简称“威中”)的情怀不同于在这里辛勤付出的老师,也不同于在这里追逐梦想的少年们。
作为一个“非威中人”,我喜欢威中食堂的面条,喜欢在“海朋微公益”的活动室畅聊公益,喜欢在学生宿舍门口的树下等人,喜欢威中门口的树和小卖部。
曾经,威中是我14岁时梦想的殿堂,承载着我的诗和远方。
2015年,我考入威宁的另一所中学,接下来的几年,到威中食堂吃面条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某个周末没到威中就回学校,这个星期就像丢了什么东西,天天都会无精打采。
习惯了很长一段时间早早地站在威中大门口,看着威中学子左手提包子、豆浆,右手拿书的姿势,一直都在模仿,模仿那个姿势、模仿那种情怀,励志要做一个这样的人。
一般在周六的时候,就会提前“预约”大召、卯警、御翔、猫咪、亚姐,是他们陪我走遍威中的每一个角落,缝补起一块块有关威中的记忆。在威中食堂,面条像父亲煮的,面中有红色辣椒、绿色的葱和香菜以及腌制的泡菜,这能找到家的味道,找到一个游子最为深沉的情怀。
记得前段时间,文广局的某领导将一个威中学子下晚自习后用塑料袋捡垃圾的视频截图发在“文化威宁”的群里,勉励大家做一个有担当、回报社会的青年。威中的学生能获得这样的赞誉,在我看来,是理所应该的。
记得2016年,与我同级的威中学子段昕亚、卯明警等一些认识的同学,在威中组建“海朋微公益”校园公益团队,他们将校园内废弃的塑料瓶、废纸等进行回收,获得的资金无偿捐给敬老院的老人以及校内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能在校园组建这样一个公益团队,对于忙于学习的我们来说,是十分有意义的。
曾有幸与威中的部分朋友坐在活动室聊校园公益、聊理想、聊文学、聊趣事。那时候,似乎每一个细节都孕育着一个未来。
因为在威中组建的这个团队,今年,段昕亚也获得由共青团中央颁发的“全国最美中学生”荣誉称号,这是一个高度的认可。
当段昕亚毕业走出威中的大门,更多像他们一样的“威中人”正在像乌江源头喷涌而出的河流一样,蓄势待发。
之前有过几次,站在威中宿舍门口的树下等人,我等待的目的,是看看昨夜学习到十二点的威中学子,看看眼镜背后炯炯有神的目光。
他们背着背包,戴着耳麦,手里提着各种书籍。
很多男生剪着平头,一些女生剪着短发,每一个人都藏着一段故事。那些故事藏在书的扉页,藏在发隙间。
看到粗糙的树皮,就想到讲台上那一双双手,在黑板上写下了奋斗到底的真理。
这些树最能代表一个学校的沧桑变化,最能记录一个学校发展的历史。时光变得深沉,而树和年轮会变得更加珍贵。
我常常相约威中人一起去校门口吃油炸洋芋、喝奶茶,还有美味可口的盖饭。
大门口左侧的樱花、右侧的玉兰花,在春天为威中人盛开,夏天成庇荫伞,秋天撒落下标本,成了毕业后藏于书中最美的记忆。
每每雪花落下,威中学子在校园内欢呼呐喊,而校内校外站立的树,真成了三毛的梦想,成了威中老一辈教育工作者的梦想,守护着威中学子的诗意情怀。
一个“非威中人”对威中有着独特的情怀,是因为这里代表着威宁教育的前沿,这里承载着一代代威中人的记忆,承载着一个个家庭的梦想,承载着更多更多。
2018年,威中建校79年。79年的沧桑巨变,勤奋好学的威中人遍布大江南北,书写着一代代奋斗的青春故事。
时光不会倒流,黑发终究变成白发,而教育的诗篇终将为一个个诗意的春天。
好想有生之年,在威中栽下一棵教育的常青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