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卜支书”卖萝卜
作者:况清 时间:2019-07-24 阅读:255
“萝卜支书”卖萝卜
——记石门乡新龙村党支部书记周军
通讯员 况清
“我这个萝卜好啊,不打农药、不用除草剂,纯天然、无污染、绿色有机……”时下,石门乡新龙村的“萝卜支书”周军正到处推销自己的“新产品”。
在新龙村,村民们都亲切地叫村党支部书记周军 “萝卜支书”。
“萝卜支书”称号从何而来?村民陈大海向我们讲述了其中原由:在新龙村蔬菜种植动员会上,常年种惯了包谷、洋芋的群众不相信在新龙的地里能种出萝卜来,为了打消群众的顾虑,周军每天蹲到地里一颗一颗地种萝卜,大家私底下就叫他“周萝卜”。如今,群众在基地务工不仅每天有80元的收入,还能学到萝卜种植技术。种植萝卜见了效益,“周萝卜”的戏称逐渐变成了“萝卜支书”的尊称了。
在村民陈大海的带领下,我们来到石门乡一把伞蔬菜基地。基地上,白萝卜密密麻麻铺满一地,群众有的忙着拔萝卜,有的忙将萝卜进行称重、转运、装车,随处可见务工群众忙碌的身影。正在基地上忙碌的周军身穿迷彩服、水桶鞋,和村民们一起在地里拔萝卜。
今年3月16日,石门乡召开“重心下沉力量前移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部署会,把该乡三分之二的正式干部职工选派到全乡12个村(居)驻村,全力参与各村(居)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周军正是这些驻村干部中的一员。
“一会儿要下雨了,大家抓紧时间装车。”周军一边拔萝卜,一边吆喝道。“商家都把大汽车直接开到地里来收萝卜了,省了运费,大家又可以多分点了”。
“原本乡里是有蔬菜种植订单的,但是价格不太理想,因此,一有时间,周支书就带着我们出去找销路。他说‘我们不能坐等别人来收菜,自己也得出去找找其他订单,哪怕每斤只高5分钱,贫困群众也可以多赚一点。’”新龙村驻村干部卯雄说。
据介绍,一把伞蔬菜种植基地于今年2月开始建设,占地2000亩,通过把群众撂荒了的土地流转过来,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运营,主要种植萝卜、白菜、贝贝南瓜、莲花白等蔬菜品种,其中1500亩用于覆盖500户贫困户,剩余500亩用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在基地建设前期,石门乡就与贵州开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1500亩蔬菜种植保底收购订单,与威宁草海专业合作社签订了2000亩蔬菜种植保底收购订单。在种植过程中,石门乡抓两头促中间,解决产业发展中的产业选择、产销对接等困难,其中公司负责提供育苗服务、技术支持、销售等服务,村两委、驻村工作组负责指导贫困农户进行种植、田间管理、采收等。
为了进一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周军等驻村干部,跑遍了威宁、昭通等地蔬菜批发市场、企业、机关食堂、超市等地,将一把伞蔬菜种植基地无公害的蔬菜宣传了个遍,并邀请商家到基地实地调研。石门乡萝卜高品质的名声“打响了”,多渠道销售,每斤价格也比之前的订单价格提高了2角5分钱,如今来基地采购萝卜的客商络绎不绝。
“过去客商看石门乡土地贫瘠,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不愿意来村里收。现在种植规模也扩大了,中石高等级公路建成通车,客商都愿意来石门收购,在家门口就能卖掉蔬菜,价钱还比其他地方高。”说起石门如今的变化,周军深有感触。
眼下,一把伞蔬菜种植基地的大白萝卜正以每吨1100元的批发价格火热销售中。根据目前采收情况来看,每亩产量高达7吨,实现毛收入7700元,纯收入5700元左右,第一季种下去的200多亩萝卜纯收入有望达到130万元。再过不久,地里的贝贝南瓜、莲花白、白菜也将陆续上市,收入将进一步增加。
“第一次在荒地里种萝卜,没经验,种植成本超出了预期,下一季,我们总结好经验,加强管理,争取把成本降到最低,打响‘石门高山萝卜’品牌,增加群众收入的同时,发展壮大好村集体经济。”周军信心满满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