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9-07-25

党的光辉耀新华

作者:岳刚 文旭 时间:2019-07-25 阅读:188


 党的光辉耀新华
——记“全市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之黑土河镇新华社区党支部
记者 岳刚 文旭


  七月的新华社区,绿意盎然,空气清新,环境优美。苍翠的雪松、红豆杉等绿化树在迎风摇曳;一片片烟田碧浪翻滚;一株株花椒树苗正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村级党支部是最接地气的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基层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的风向标。
  新华社区党支部现有党员42名,近三年内又吸收入党积极分子13名,预备党员6名。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该社区充分发挥社区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众志成城,决战脱贫攻坚,带领全社区共同致富。

脱贫攻坚 党员带动
 
  新华社区始终坚持“三会一课”助推“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坚守思想政治建设主阵地,大力开展各种讲习活动,助推群众增收,重点突出以支部党建为引领,带领社区“两委”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根据“五个一批”要求,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要求开展脱贫攻坚工作。
  在社区党员活动室,党支部书记李兴伟正在为党员同志们上“三白”讲习课,在场党员听得津津有味。
  “‘两学一做’对农村党员来说特别重要,就是要大家坚定永远跟党走的理想信念,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多为老百姓做实事、做好事。”李兴伟说。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既要带头先富,也要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村民周昌勇现在还是一名预备党员,他说:“我经常来社区参加培训,收获很大,学到了很多养殖技术和种植技术。目前我自己就搞了养殖,养了几十头猪,三四头牛,一年在养殖方面可挣五六万块钱。等我技术更好了,我再把经验教给周边的人,大家一起发展。”
  走进该社区烤烟连片种植基地,烟农李兴万正在自家地里给烤烟抹芽。
  “老乡,今年种了多少亩?”记者问。
  “我家已经有四年的种烟历史了,往年只种10亩,今年我一口气种了20多亩,气候好,长势看起来还是可以的。”李兴万一边回答一边用衣袖擦额头上的汗水。
  “按往年的收购政策来说,今年的烟的收入还是可以的。我预计毛收入估计在12万元左右,纯利润应该不会掉下8万块钱。很感谢李书记他们,有不懂的地方,他们就现场来给我们讲技术。”李兴万向记者算起了收入账。
  新华社区正是建立了农村党员干部产业致富带头人定期培训机制,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强什么”的原则,科学设置课程,提高培训的科学性、针对性,着力提高党员干部产业致富带头人发展产业的本领,辐射带动群众增收。
 
调产业 夯基础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新华社区聚焦精准,紧扣社区实情,积极探索兴产业、打基础,多举并举走出脱贫新路径,为全社区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实现社区摘帽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调整种植烤烟380亩,专靠种植烤烟收入达10万元的烟农就有20户左右;引进外商流转土地2300亩,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建立了三望平马铃薯基地,成立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种植绿化苗木雪松,红叶石兰,桂花等共280余亩,成立黑土河镇新华社区同心再富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种植三膜基地70亩,两个合作社运行良好,增加贫困就业20余人,为贫困户增收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我们这个合作社的苗圃里,有12户参与种植的农户,其中就有建档立卡户,他们除了在基地里务工,自己还有土地参与入股,合作社销售出去以后,年底分红,加上他们平时的务工收入,一年也就有5万元左右的收入。”新华社区尚耘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兴超如是说。
  如今,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人畜饮水、村级道路硬化、“四位一体”等项目的实施,新华社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泥泞路面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水泥路面,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了,蓝色树脂瓦盖的安居房是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文明程度也有了提高,院落打扫得干干净净,房前屋后不见了杂草土堆,垃圾都清理到村内的垃圾焚烧炉里了,就连农具都不见在院落中随便放置。
  “只有准确把握本村的真实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脱贫攻坚工作。”而新华社区正是这样做的。
  今年,新华社区荣获“全市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称号。
  “获此殊荣,对们社区‘两委’既是鼓励,更是鞭策,更加深知肩上的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只有更加努力、更有担当、更有作为,将老百姓的事情真心实意干好,身为共产党员的我们才问心无愧。”面对镜头的李兴伟底气更足了。
  现在,新华社区正以崭新的身姿,昂首阔步在脱贫攻坚的大道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