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9-07-26

打通致富路上“肠梗阻”

作者:李云侠 付立军 时间:2019-07-26 阅读:237


 打通致富路上“肠梗阻”
——麻乍镇”组组通”公路建设打通群众致富瓶颈侧记
记者 李云侠 付立军

 

  雨后,藏在山里的小村庄麻乍镇箐岩社区玉角组,掩映在一片青绿里。顺着宽敞崭新的水泥路往山下的村里走去,空气中弥漫着植物的清香,叫人身心舒畅。
  马武才爷孙两骑着红色的电三轮悠闲地往家移动,看到村里的干部,就停下来乐呵呵地打招呼。
  “今天下来干点啥?”
  “带记者看看你们这条路。”
  听此,60多岁的马武才动作麻利地熄火下车。接着就滔滔不绝地向记者说起了这条路。
  “这条路修得好啊。以前这雨天你们咋进得来哦,稀泥巴淹到膝盖,管你什么车,出不去也进不来……”
  “党的政策太好了,照顾我们贫困山区,修了这么宽敞的路。现在走哪里都太方便了.......”
  这条路,是连接箐岩社区300多户群众家门的“组组通”公路,长10.6公里,于去年12月建成完工投入使用。
  路修通后,与黄泥巴路斗争了几十代人的箐岩社区群众总算是“扬眉吐气”了一把。
  马武才笑道:“路通了以后,村里买车的人越来越多了。农用拖拉机、电三轮、微型面包车......一辆接一辆地开回村头,连我这老头都买了一辆三轮车咯。”
  以前赶集抄小路还得走两个半小时,现在骑着三轮车40多分钟就能到。现在农忙时节,路上匆匆来往的都是各种农用车载满货物呼啸而过的声音。
  正在烤烟地里打药的烟农刘树兴介绍:“路修通以后,老百姓种地省时省力了不少,从种到收,再到出售,每个环节都可以用车运输,省了大力气。”
  一眼望去,村子周围的土地里,大片的烤烟长得郁郁葱葱。
  箐岩社区副支书李才平介绍,通组路修通后,村民们的精气神有了很大的改变,主动争取脱贫致富的积极性更高了。  
  “现在全村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容易多了,老百姓自发种起了各类经济作物,去年种烤烟500多亩,今年拓展到了750亩,又发展了850亩魔芋。”李才平说。
  群众精气神提振起来了,产业发展起来了,李才平对社区今年计划脱贫的32户174人脱贫的信心更足了。他说:“按照现在产业发展效益和养殖业同步跟进的情况来看,我们村脱贫完全没问题。”
  走进麻乍镇魔芋产业较为成熟的坝海社区,通组路也同样发挥着不容小觑的脱贫攻坚助力作用。
  坝海社区主任邓成帮介绍,去年魔芋市场走俏,坝海社区在恒大集团威宁扶贫公司的帮扶下,由金源种养殖合作社在社区具体发展种植了600多亩魔芋种植,但由于路不好,基地来往仅够小货车通行,魔芋种植和采收都有一定限制。  
  2018年底,通组路修通后,大卡车能直接进到基地,合作社放开了手脚,种了1572亩魔芋。走进葵花、魔芋套种的基地里,工人们正有说有笑地给魔芋打药,预防雨季锈病。
  邓成帮说:“现在路通了,每天来基地务工的400多名工人都是合作社派车直接运到基地的,节省了不少时间成本。”
  麻乍镇副镇长赵英选介绍,麻乍镇于2017年启动了“组组通”公路建设,两年时间里,全镇上下联动,加紧施工,截至目前共建成通组路157.68公里,实现“组组通”公路全覆盖,惠及全镇98个村民组,为7000余户3万余人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
  可以说,“组组通”公路的建设,打通了麻乍镇致富路上的“肠梗阻”,也为麻乍镇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基础支撑,为脱贫攻坚工作增添了强大动力。
  赵英选介绍,通组路全部修通后,麻乍镇采取“10+N”的管护模式,在全镇动员了70余名贫困户参与到道路养护和保洁工作中来。1名贫困户负责4公里通组路保洁,政府每月以1公里150元的标准发放工资,这样一来,每年每个参与道路保洁的贫困群众就能增收6000元左右。
  采访中记者发现,通组路带来的不只是出行的便利,村容村貌也有了极大的改观。如今,走进麻乍镇的每一个村庄,宽阔的通组路被打扫得干干净净,村民的房前屋后也拾掇得整整齐齐。
  整个环境因为“一条路”发生了质的改变,不难发现,群众们脱贫攻坚的劲头更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