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9-07-30

龙滩村蜕变记

作者:陈武帅 邵安乐 马永光 时间:2019-07-30 阅读:270


 

红红的石榴



曹顺友查看软籽石榴长势


  “龙滩村,手扒岩,飞鸟难落脚,猿猴愁攀登。”这是曾经形容龙滩村地势险要的顺口溜。而如今,顺口溜变成“石榴红,黄姜香,龙滩清泉水,滋润百姓家。”
  从“不通路、不通水、不通电”的三不通村庄,变成舒适宜居的田园村庄,新发乡龙滩村的蜕变历程是威宁脱贫攻坚的一个精彩缩影。
 
石榴落户龙滩村
 
  7月25日,走进新发乡龙滩村软籽石榴种植基地,种植大户李正员一家正在采收林下种植的辣椒。往年种下的软籽石榴树上,一个个石榴正在俏耀枝桠。
  据李正员介绍,自2017年村里实施软籽石榴种植以来,他不但把自家土地全部种上石榴树,还流转土地共20余亩种石榴,并在石榴树下套种小黄姜和辣椒,今年辣椒市场行情很好,采摘的第一道新辣椒就卖了1万多元。明年石榴全部挂果后,收入将翻了不止一番。
  产业发展让昔日穷得叮当响的龙滩村变了模样。
  曹顺友是龙滩村党支部书记,从1988年算起,他已经当了31年村支书,他对龙滩村的变迁感慨不已。
  “1996年,我们村人均GDP只有480元,地里只有苞谷洋芋,100多亩水稻因产量低也没人种植。”曹顺友说,2017年以来,龙滩村种植了2000余亩软籽石榴,并在林下套种辣椒和小黄姜等特色作物,如今漫山遍野的石榴树映入眼帘,绿色无公害生态水果成了群众脱贫致富希望。
 
龙滩清泉进万家
 
  峨柯梁子山下,一条奔腾的可渡河绕村而去。在一棵百年古树黄连木旁,一口水缸般粗的泉水直接流入可渡河,这个村庄也因这口古井得名龙滩村。
  但是这口水井地势较低,守着山泉水的龙滩人却一度吃不上自来水,村里人饮水都全靠人背马驮,陡峭的山路一走就是小半天。
  “宁愿请人吃肉,也不愿请人喝水。”过去,龙滩村人畜饮水困难,苦不堪言。
  2003年,龙滩村争取到党建扶贫项目资金3000元,用以修建人畜饮水工程。通过简单的工程测算后,至少需要资金4万元,除去村民自己投工投劳,还缺口资金3万余元。 
  在曹顺友的号召下,集资得到全村人的一致拥护。许多村民为了凑足集资款,把家里的鸡鸭都卖了;有的人家本打算建新房的,但为了不拖欠集资款,也暂缓了建房的时间。
  2017年,曹顺友向威宁水务局争取到资金重新把龙滩水井修葺一新。通过努力,龙滩村共集资39000元,组织投工投劳8000多个,铺设管道5000多米,接通了自来水,解决了全村人畜饮水困难。
  正式通水的那天,村民们聚集在一起,欢呼雀跃,许多村民放声高呼:“我们终于像城里人一样吃上自来水了,我们再不用到几公里外的山脚去背水了……”
  “目前,我们村不但151户1507人都吃上了自来水,全村2000余亩软籽石榴浇灌用水也全部用龙滩清泉水浇灌,终于摆脱了守着山泉水而用不着的历史。”曹顺友乐呵呵地说。
 
家家修通水泥路
 
  2000年以前,龙滩村不通路,群众出行只能人背马驮。村民李正员回忆,当时家家户户居住的基本上都是茅草房,群众要修建小平房,水泥要从毗邻的龙场镇街上一包一包背回来,豆腐都变成肉价钱。
  2000年底,为改变全村闭塞落后的面貌,曹顺友率龙滩村“两委”紧紧抓住新发乡实施通村公路建设的机会,积极修建通往大山之外的致富之路。
  在修建一段叫手扒岩的路段,为了更好地组织和指挥修路,力争早日完工,曹顺友索性把被子搬到工地旁的一个岩洞中住下来,从此吃住都在工地上。
  打炮眼飞起的石粉、放炮后含有毒物质的灰尘,加之毒辣辣的太阳照晒,让曹顺友的脸上、身上发痒,呼吸困难,眼睛刺痛,皮肤脱了一层又一层。
  曹顺友在岩洞里足足住了8个月,组织和带领群众吃干粮、住岩洞,修通了松发至民族的手扒岩段公路,铲除了新发乡农村公路网络建设中的最大拦路虎,直到公路顺利贯通后,他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
  2018年,新发乡在龙滩村实施“三硬化”项目。曹顺友带领群众加紧施工,短短3个多月时间里,龙滩村就修通了198户串户路和庭院硬化。
  如今,走进龙滩村家家户户,一条条水泥路阡陌交通,一幢幢庭院干净整洁,一幅田园美景映入眼帘,依山傍水的民居处处散发出布依寨子的风韵魅力。
  “我们下一步将准备发展乡村生态体验游、果园采摘游等旅游业,让龙滩村群众享受到生态发展的红利。目前全村还有25户15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软籽石榴等产业带动,到2020年如期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是没问题的。”曹顺友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