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9-08-01

硕士女支书宋冰:乡亲不脱贫,我就“不脱单”

作者: 时间:2019-08-01 阅读:227


 (上接1版)谈及为何弃车而走,看望贫困户之后才来找车,她说:“我当时唯一的感受就是:能活着真好,只要还活着,第二次生命就应该多做点事。”车祸落下的腰伤常常折磨着她,但坚强的她并不愿向身边人诉苦,甚至她的母亲在半年后才得知女儿出车祸受伤的消息。
  泉发村为了谋划产业发展,到10公里外的新民村名叫仰天窝的地方租地建建产业基地,种植白萝卜150亩。为了方便村民到基地务工,她与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同志组成了三辆车的私家车队,每天八点半准时在泉发村接农户前往新民村进行务工,下午收工后又将农户送回家中。
  “大家抓紧时间种,争取今天种完4亩,回去就给大家开培训班咯。”在泉发村易地产业扶贫基地里,20名当地学生在村支书宋冰以及唐宇、祖大耀、赵腾等干部的带领下,抢抓有利天气种植白萝卜。
  宋冰介绍到,这些学生是泉发村的“青年突击生产队”。村里组织学生在假期之余做公益农活,实质是推进体验式教育、促进感恩教育、催生脱贫内生动力。这样不仅可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会种植技术,而且可以为村集体经济出力,为家乡发展做贡献,甚至可以体谅父母劳作的辛苦。而培训班是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为了奖励孩子们的公益劳作而开办的假期课程辅导班。
  “我们都是自愿来种白萝卜,村里出资,我们出力,种不出也就算了,丰收了我们也可以分到钱。”当地村民邵德兴高兴地说。除了学生,还有一些年纪偏大的公益员工。这种公益性岗位成为了宋冰开展乡村治理工作的创新点,目前,公益性岗位开发解决就业27人(护林、护洁、护路、保洁等),同时会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村两委自管委中心户长公益性岗位人员会议,认真总结分析,查找问题不足。
 
群众不脱贫,支书“不脱单”
 
  刚到村里第一天,宋冰组织群众会对十九大精神进行宣讲,本应有50多人的会议却只零零散散地坐了前三排。通过吃住在村和群众打成一片以及在村两委和驻村干部的帮助下,2018年3月份便召开了十多次群众会,参加会议的群众多了起来。会议的地点从会议室换到了村委会门口的广场。村里人也渐渐把宋冰当成自家人。
  “支书,您有男朋友没得?成家没得?”看着这位年轻女娃娃这样尽心尽力地帮助大家,有乡亲关切地问。
  “你们都不脱贫,我怎么能脱单。”
  这段对话成了刚开始每次群众会的固定环节。虽然是玩笑话,但宋冰心里清楚,火烧眉毛顾眼前,脱贫攻坚等不得、慢不得,必须把全部精力放在解决群众贫困的问题上。
  27岁来到泉发村的宋冰,转眼间都快到了而立之年。虽然她常被调侃为“大龄剩女”,但她觉得在美好的青春岁月中做着有意义的事才是最幸福的。
  宋冰介绍,泉发村共有383户1481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68户747人,截至2018年底,未脱贫户还有89户360人,现贫困发生率为24.31%。虽然泉发村在脱贫攻坚道路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也有信心能够实现精彩出列,但距离全村脱贫摘帽还是任重而道远。
  为了确保脱贫攻坚按时完成,泉发村按照“四议两公开”和“资金项目到哪里、公示公告就到哪里”的要求,通过新时代空中讲习所、乡村振兴学院和微信群进行公布。做到事前公示、事后公告,列出任务清单,公布项目进度和资金使用情况,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做到了政策客观、公正落地。
  威宁自治县石门乡泉发村村委会的外墙上有这样一句话: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进门的墙上有这样一排字:一群人,一件事,一条心,一起拼,一定赢;大门上贴着这样一张纸:五(吾)明白:卫生弄明白、政策讲明白、享受说明白、名字写明白、收入算明白。宋冰满怀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干部群众一起奋斗,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俯首甘为孺子牛、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勇毅,正是泉发村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底气所在。(稿件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