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场村走“牛路”快致富
作者:唐爱梅 罗纱 时间:2019-08-05 阅读:168
雪山镇牧场村是一个因养殖业建立起来的村。早在上世纪60年代,为了集中兴办牧场,从斗母、花立、栽树、雪山、法地、银光、回龙7个村中划出一部分土地组建分场,后来逐渐演变成今天的牧场村。
牧场村全村共82户33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6户56人,该村呈现出总人口较少、村民居住较为分散的特点,但村内土地、草山、草坡、水源等自然资源丰富,户均耕地达30亩,是一个非常适合发展养殖业的“天然牧场”。
周春芝任牧场村党支部书记之后,因地制宜,充分发挥优势,鼓励村民壮大养殖业,大做“牛文章”,将养牛作为帮助村民实现脱贫增收的重要途径。
周春芝说:“牧场村具备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以及养殖经验,在发展过程中,我们村两委充分发挥优势,引导广大农户,尤其是贫困户深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减玉米种植面积,增种牧草和青贮饲料。”
今年37岁的村民卢一家里养了11头牛。早晨天气凉爽的时候,他就将牛赶到草地里去吃草,中午时又将牛赶回圈里,吃好午饭之后,他和妻子两人去自家草场割草。他每天忙忙碌碌,充实而又快乐。
2017年以前,卢一一家还是贫困户。在政府的帮助以及村两委的引导下,卢一获得产业发展资金,购买了2头能繁母牛,逐步发展壮大,扩大到了今天11头的规模,卢一一家也因走“牛路”得以摆脱贫困,成功摘掉贫困帽。
卢一的脱贫之路,有着艰难与心酸。他早年曾经自己探索养牛经验,刚刚有所收获的时候,他养的牛被盗了。卢一说:“我前后被偷了两次牛,对我的打击非常大,如果牛没有被偷的话,也不至于成贫困户。”
但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社会治安有保障,百姓有了更多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这让卢一重拾发展信心。
卢一现在成了村里的养牛大户,在村两委的号召下,他还种植了16亩牧草,11亩已经可以收割。
“去年卖了2头小牛,收入1.8万元,今年计划卖3头,养牛的收入还是不错的,希望更多人加入到养牛这个行业中来,一起富裕起来。”卢一说。
牧场村户均种草12亩、养牛4头,是名副其实的“养牛村”。虽然养殖历史悠久,但长期以来多以村民散养为主,没有形成规模,更没有技术培训指导以及销售方面相对成熟的运作模式。
“针对养牛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村两委成立村社一体合作社,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统一管理、分散养殖,组织农户进行技术培训、疾病防控知识宣传等,同时完善产销对接,让老百姓养的牛能够不愁卖,早日富裕起来。”牧场村村主任苏永林说,他同时也负责合作社的相关工作。
牧场村村社一体合作社于今年6月成立,截至目前组织技术培训6期,培训养牛户36人次,为村民发展养牛产业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与帮助作用。
近年来,牧场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通组路、“三硬化”工程、安全饮水工程等惠民工程,在方便村民的同时,也为牧场村“牛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牧场村已打通4公里通组路,部分农户完成了串户路、院坝、排水沟的硬化,安全饮水工程实现全覆盖。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让养牛户的肩膀得到了解放,“肩挑背扛”的搬运方式逐渐退居幕后。很多农户家里购买了拖拉机、耕地机等农机,从家门口可以直接开进草地里,方便又省力。用水更是方便,一根水管就可以将水源引入牛圈,不用人力挑水喂养。
周春芝作为党支部书记,清楚地知道牧场村的优势所在,在具体工作过程中,她与村两委协同配合,积极为农户出谋划策,因户施策。在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牧场村现如今的养殖产业已经形成规模,以合作社为主导的培训也显现出成效,养牛户每年可增收近2万元。
“我们村的养殖业逐渐走上正轨,村民们靠养牛每年都有了稳定的收入。下一步,我将带领村两委以及全村村民不定时召开院坝会、板凳会,宣传农村人居环境卫生知识,将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常态化开展,带领村民从组组通公路管护以及村民房前屋后圈舍卫生等方面抓起,提高村民的精气神,塑造良好的脱贫形象,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决战脱贫攻坚。”周春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