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9-08-14

论河村变迁记

作者:李正传 李松 时间:2019-08-14 阅读:212


   日前,笔者来到哲觉镇论河村大棚蔬菜种植基地,看到工人正在采摘西瓜。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帮扶下,在村“两委”的带领下,论河村开启了贫困村的“减贫”之旅,论河村悄然“蝶变”,群众收入有了大幅提高,村民生活质量、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变。
 
  曾经的论河是一个通行条件差、交通闭塞的村,进入论河只有一条路。从镇上去论河的路是一条坑坑洼洼的泥土路,一遇到下雨天,泥泞的土路让小车基本上不能通行。群众到镇上办事相当不便。2014年,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从对格丫口到论河村的通村公路启动建设,经过一年多的时间,2015年底完成了最后一道工序——沥青的铺设,终于结束了论河村无水泥路、沥青路的历史。2017年农村“组组通”公路三年大决战启动,论河村在第一时间享受到了这一政策“东风”,建成了从论河陈家村到林春村三棵桩梁子3公里的“组组通”公路。2018年启动建设了3条“组组通”公路,教堂至朱家村500米和小海子至陈家村3公里以及中寨至瓦厂800米组组通公路已建设完工。这些公路的修建,基本连通了论河村的各个自然村寨,大大改善了论河村的交通条件。
 
  2016年论河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启动建设,论河村老鹰箐组迁出点共涉及47户209人,瓦房组迁出点共涉及41户186人,搬到论河村集中安置点82户369人,搬到五里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6户26人。2016年12月6日抽签搬入了新房,从此他们告别了漆黑、人畜混居、破旧的小屋,搬到了论河村集中安置点,实现了从牛圈草屋到楼房的变化,同时配套完善了基础设施,绿化了小区。学生上学从原来需要一两个小时到现在的几分钟,群众从小区出来几十米就能到广场上休息、娱乐。
  为让搬迁群众稳得住,住下来,该镇党委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通过培训,引导种植与就业,为安置点兴建养牛圈舍70套。在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在搬迁户自身努力下,收入实现了逐年增长。逢年过节的时候,在安置点能看到许多摩托车、三轮车、小货车、小轿车停放在小区里。
 
  2016年底,哲觉镇对论河中心村房屋按照西北民居要求进行改造,中心村房子粉刷一新,房子变漂亮了。
  小广场建起来了,2017年投入了20余万元修建小广场及配套设施,搭建戏台、建设凉亭、建造宣传栏、铺设篮球场,广场周围种上了绿化树。
  逐步完善了基础设施,卫生室设备改善了,中心村道路灯亮了。公共厕所修建了,投入了3万元修建了两个公共厕所。建了5个垃圾池。
  2018年2月论河小集市开市,带动了一部分群众经商,方便了群众购买所需物资,活跃了经济。
  2016年之前的论河村通讯信号极差,信息不畅,偌大的论河村没有一座移动基站,犹如一个信息“孤岛”。2016年该镇积极对接移动公司,通过综合考虑、认真选址,启动建设了第一个移动基站,彻底改变了无移动基站的历史。现在互联网、广电网络都走进了论河村,坐在村公所就能看到省市县的广电网络视频会。
  论河村原来是一个环境卫生相当差的村,人畜混居现象突出,垃圾乱堆乱倒,群众自制能力差、卫生意识相当落后。该镇组织整治办、团委、妇联、村两委等无数次开展宣传动员,发动群众积极参与人居环境建设,开展“小手拉大手”、卫生评比、卫生村创建等活动。同时将改善人居环境与乡村振兴建设紧密融合。现在集市摆放整齐、道路干净了,居住环境好了,群众卫生意识大幅度提升。
  以前的论河是一个无特色产业,以玉米、马铃薯等传统作物种植为主的村,村民“等靠要”思想比较突出,很多村民不愿外出务工,外出务工人数少,一年外出务工只有八九十人。
  近年来,论河村两委积极探索村民增收渠道,鼓励村民发展特色产业,培训引导群众外出务工,逐步发展了烤烟、香葱、核桃、魔芋、养猪、养鸡、养羊、养牛等产业。今年发展种植烤烟100亩、蔬菜200亩、中药材280亩,养殖牛600余头,养殖羊1000余只。现在每年有300余人外出务工或就近务工,掌握技术的村民逐渐增多。
  2016年引进了大地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500余亩,村民在合作社就近务工。每年在大棚基地里务工的村民达到100余人,平均每人一年收入有2000元左右。
  如今,随着该村烤烟、养牛、魔芋等产业的蓬勃发展,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不到3000元提升到2018年末的6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