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乌蒙深处
作者: 时间:2019-08-15 阅读:175
(上接1版)
为此,今年6月,威宁探索谋划在有条件的坝区打造6.5万亩以“三白”为主的易地产业扶贫蔬菜基地,实现贫困人口人均1亩。基地由县农投公司牵头,分别与开心农业、金丰公司和同心弘盛公司组建SPV公司管理运营。每年收益扣除成本,利润的55%分给贫困户。截至目前,全县易地产业扶贫蔬菜基地累计完成种植4.2万亩。
为了易地产业扶贫工作精准到位,由各乡镇组织这部分群众到基地务工,并专门派出一名干部进行管理服务,务工群众集中居住统一劳动,包吃包住80元一天,做满一个月每天奖励20元。
记者见到来自海拉镇草原村平原组55岁的农家汉子袁才学时,他正在五里岗寒洞社区的蔬菜基地除草。“我6月份到这个蔬菜基地务工,已经做了一个多月,有了4000多元的纯收入。”袁才学高兴地说,在老家种地一年就收3000多斤包谷,小儿子读大学的钱无着落。
据了解,目前,有2500名易地贫困群众在易地产业扶贫蔬菜基地务工。分红加就业,让威宁6.5万名贫困群众正走进脱贫致富的道路。
深山日子艰,孩子上学难,怎么办——
搬出大山住进城市走新路断穷根
搬出了大山,改善了环境,打开了眼界,老百姓的心里便生出了致富奔小康的念想。
在五里岗街道阳光馨区,“包子西施”刘高敏创业致富的故事激励着每一位搬到这里的易地搬迁扶贫群众。
刘高敏的老家是边远的石门乡年丰村。2016年,得益于国家易地搬迁扶贫好政策,刘高敏一家搬进了位于五里岗街道的阳光馨区。
搬进新城区,住上新房子,埋藏心里多年的致富梦想开始发芽。刘高敏试着在家里做馒头,并购买了一辆电三轮拉着上街叫卖。
品质赢得信誉,信誉赢得市场。如今,刘高敏开起了两家包子店,购买了一辆越野车为附近的工厂、学校送包子馒头,一天纯利润超过了800元。
据了解,威宁自治县“十三五”期间实施易地搬迁扶贫46565人,已经基本搬迁入住,后来新增易地搬迁扶贫2万人,目前搬迁点正建设中,预计明年搬迁入住。
这么庞大的易地搬迁扶贫群众如何才能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收入稳定是关键。”五里岗街道党工委书记朱锦锋胸有成竹:“外出务工解决一批,经开区企业解决一批,公益岗位解决一批,蔬菜产业基地解决一批,扶持创业解决一批。目前,搬入五里岗街道的群众实现了户均1人就业。”
同时,威宁自治县着力建强和完善安置点基层党建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社区治理体系、服务和就业体系、文化服务体系,着力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努力做好易地搬迁扶贫后半篇文章。
脱贫任务重,攻坚骨头硬,怎么办——
精锐尽出“不破楼兰誓不还”
短发随意扎个小揪,皮肤红里透黑,球鞋沾满泥土,说话铿锵有力……石门乡泉发村90后硕士女支书宋冰给人的第一印象风风火火,俨然“拼命三娘”的风采。
判断没错!在她的身后,有一串决战脱贫攻坚的“传奇故事”——
独自驾车下村,车翻下50米陡坡,爬出驾驶室,到乡卫生院简单包扎,继续走访贫困户;
刚担任支书之初,嫌披肩长发梳洗费时,狠下心剪成了齐耳短发;
年近而立仍落单,乡亲们劝她找婆家。她就和乡亲们“讲条件”:“您们不脱贫,我就不‘脱单’!”
在威宁自治县石门乡,宋冰绝非个案。
26岁的团结村支书胡钧溥,长期与老百姓奋战在田间地头,这位城里长大的青年如今成了“泥腿子”。
32岁的观音山社区支书马电亚,一张沾满泥土的“老茧手”照片被晒到了网上,成为当地“网红村支书”。
这是威宁自治县干部奋战在脱贫前线的缩影。在决胜脱贫攻坚的最后冲刺阶段,威宁精锐尽出,全员上阵,他们用九牛爬坡的干劲比拼,在乌蒙高原书写“不破楼兰誓不还”的精彩故事。
据威宁自治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该县进一步充实脱贫攻坚力量,县直部门增派598名干部,县直驻村帮扶干部达到了865人,其中科级干部57名,与乡干部一道组成598个驻村工作组,每个村驻村干部和村干部达到了8到10名,决战在脱贫一线。同时,对不能胜任的238名村党组织书记、53名村第一书记进行调整,进一步充实精锐“领头羊”。
该县进一步整合物力财力,制定体制机制,解决驻村干部后顾之忧,确保驻村干部真蹲实驻,集中力量攻克贫困堡垒。
为了尽快打通通组公路,么站镇香厂村党支部书记陈永兵驾驶载满砂子的农用车翻下10余米高的农田,昏迷9天的陈永兵醒来的第一句话是:“村里的路修到哪里了?”
全省脱贫攻坚“七一”表彰大会期间,作为受表彰的“全省脱贫攻坚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之一,胸椎脊髓损伤的陈永兵无法到现场接受表彰,只能坐在轮椅上看直播,他坚定地说:“我一定要站起来,带领乡亲们走完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
决战乌蒙腹地,奋力铲除穷根。时下的威宁大地,决战脱贫攻坚正热浪涌动,高歌猛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