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乌蒙深处
作者: 时间:2019-08-15 阅读:276
决战乌蒙深处
——看威宁自治县如何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
文/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 记者 史红云 刘莹 谢朝政 图/见习记者 吴采丽 刘蓝婴
7月28日,威宁自治县石门乡新民村仰天窝,上万亩白萝卜、大白菜、莲花白、马铃薯等特色作物呈板块铺展。仰天而上的公路旁,邻近的泉发村40余名由村干部、贫困户、青年学生组成的易地产业扶贫“突击队”,头顶烈日,挥汗如雨,他们在200亩刚采收的菜地里播种秋天。
仰天窝是威宁自加压力决战脱贫攻坚的缩影。从威宁县城沿威昭高速一路行来,在一个个万亩连片大坝子里,丰收在握的苹果、烤烟、马铃薯、蔬菜等特色产业,与抢种“三白”蔬菜的人群,组成火热季节决战脱贫攻坚的火热场面。
“天堑”横眼前,群众出行难,怎么办——
22个月打通5000余公里通组公路
地处乌蒙腹地的威宁自治县,是贵州1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近年来,该县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打出一系列“组合拳”,取得了可喜成效:贫困人口从2014年的30.53万人减少到2018年9.6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8.63%下降到6.7%。
剩下的贫困人口是难中之难、困中之困、坚中之坚。如何啃下“硬骨头”?威宁围绕以“组组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搬迁扶贫、易地产业扶贫等展开决战,精锐尽出,誓拔穷根。
“我们用22个月的时间,完成通组公路5293公里,疏通了‘毛细血管’。”威宁自治县交通局副局长苗永仓话语中充满自豪,因为威宁所完成的“组组通”里程,比部分市州总量还多。
威宁面积大,海拔高,地形复杂,境内山高坡陡、纵深切割,通组公路欠账大。如何破解难题?2017年,威宁抢抓全省“组组通”公路建设三年大决战的机遇,成立了以县政府主要领导为队长的攻坚队,全力以赴推动通组公路建设。“那段时间,全县共投入施工班组239个,设置拌合站163个,临时石料场27个……”苗永仓说,全县在22个月内完成投资21.172亿元,如期完成了里程数,彻底打通了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
日前,记者深入山高谷深的可渡河、牛栏江流域采访,只见一座座崭新的大桥飞架两岸,车行人走频繁往来。与大桥相连的,是在群山间蜿蜒盘旋的通村通组公路。
路通产业兴。在麻乍镇箐岩社区,10.6公里长的“组组通”公路去年底修通后,社区带领群众发展魔芋850亩,烤烟750亩。
在家无财路,出门无技能,怎么办——
易地产业扶贫基地助农增收
产业发展是群众增收致富的关键。
近年来,威宁结合实际,深入践行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和“五步工作法”,大面积发展夏秋冷凉蔬菜、苹果、中药材等产业。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县完成马铃薯种植180万亩,蔬菜种植73万亩,中药材种植41万亩,经果林种植累计达273.43万亩……
“大多数群众依托产业脱了贫,剩下的贫困群众就是难中之难。”威宁自治县扶贫办副主任唐勇说,截至2018年底,全县还有9.6万贫困人口,除去政策兜底外,还有6.5万人需要脱贫,这批人居住的地方既不符合搬迁条件,也不适合产业发展,且这些贫困群众无文化,没法外出务工,这群人的脱贫成了难题。(下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