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
作者:王丹 时间:2019-08-20 阅读:213
古语有言,“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这话出自于荀子的《劝学篇》,意思简单明了,站在高处招手,即使手臂没有比原来加长,人们也能在很远的地方就可以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即使声音并没有加快加高,人们听得也会更清楚。书籍,正是脚下的高山、耳边的疾风,帮助我们看到更遥远的风景,传达更深厚的呼喊。
将目光投向文学,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将一个家族百年七代的兴衰、荣辱、爱恨、福祸和文化与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孤独深深地留在了读者的脑海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拉丁美洲历史文化的浓缩投影。余华的《活着》是不失朴素粗粝的史诗,斗争与生存的故事,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残忍与善良的形象;陈忠实的《白鹿原》将静与动、稳与乱、空间与时间这些截然对立的因素被浑然地扭结在一起,在深层意义上重构了民族精神;而在我们感受到彷徨和迷茫的时候不妨到《平凡的世界》里寻找心灵的安慰,这样我们可以从苦难的生活中发现人性的温暖、奋斗的价值;这些都是优秀文学作品给人的力量。它让我们知晓,生活不止是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幸福不止是吃饱穿暖,还可以勇敢的战胜困难,它教会我们审视自身、迎接挑战、辨别善恶,继而读懂生活的真谛,在精神上脱离我们肉体的卑怯。读完书后,似乎在不知不觉中攀登上了一座又一座精神高峰,言语的表达也在平凡的述说中越来越振聋发聩。
我看到《人民日报》上关于对热爱读书的人的魅力总结得很好:长期阅读的人在生活中很明显:公众场合偏于安静,发言时直戳重点,逻辑清晰;做起事情专注度高,不会大声吵闹;学习能力强,接受新事物更快。世界上不会有什么书本让我们立刻碰到幸运女神,但是它们能把我们悄悄打磨成灵魂最深处的自己,或者说是我们遇见更好的自己,更好的认识这个世界,并且涵养出一种“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随喜乐观精神。
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而我们的《诗经》,可以让心灵在清秀浪漫的原野上飞跃;我们的《庄子》,可以任自己的灵魂摆脱世俗的偏见而没有丝毫拘束的“逍遥游”;我们的《世说新语》,可以把思想留在在魏晋文人的精神气质中得到化解和超脱······“一国之国民,对本国以往历史应略有所知,并怀有温情与敬意。”国学中蕴含着中国人的一整套价值观和世界观,涵括的是一个独特而温润的精神世界,而我们时代的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也应该由此生发。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底蕴,很重要的考量点就是要看这个国家和民族如何面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优秀的国学作品如《论语》《楚辞》《史记》《资治通鉴》《菜根谭》《人间词话》……等数不胜数,这些珍贵的国学作品不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源泉,也是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读一读国学,特别是我们青年学子,可以涵养底蕴文气、善养浩然之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融汇传统中的智慧和我们的使命,树立一种“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家国情怀,热热烈烈地投身于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祖国和实现贵州省十三五期间同步全国小康的大潮中。冷静下来,读书也应该成为生命意义的一种价值追求,超越肉体的束缚。一个没有好方向的人可能是一个没有读书的人,但是一个不读书的民族绝对没有好的未来。真正的阅读,应该是需要长期付出辛劳,不求甚解的过程,这过程中不应该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的。读书的时候,沉得下心来,只有进行对敲和深思,才能领悟其中之意。人生有限,早读书,多读书、读好书,无论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特别是当下我们正年轻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