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伍不褪色 脱贫攻坚立新功
作者:陈武帅 时间:2019-08-21 阅读:342
退伍不褪色 脱贫攻坚立新功
——记威宁易地扶贫搬迁后期扶持产业有限公司综合管理部经理王德聪
记者 陈武帅
“为党和国家分忧,咱退伍军人义不容辞”。
脱下军装,却褪不下炽热的情怀。30余年岗位不断变换,他始终不忘军人本色;30多年默默付出,他始终不忘自己曾经是军人。他就是退伍军人、威宁易地扶贫搬迁后期扶持产业有限公司综合管理部经理王德聪。
为响应国家义务服兵役政策、保卫边疆的号召,1981年10月,年仅16岁的王德聪应征入伍到西藏军区陆军第五十三师一五七团三营八连服役,先后担任军械员兼文书、班长等职务。
退伍30余年来,不管在农村,还是到城市,尽管是聘用,无论岗位如何变换,王德聪始终保持退伍不退色的一股闯劲。2008年,王德聪被聘用到原威宁新闻信息中心工作,在威宁新闻信息中心工作期间,先后向国家、省、市、县等媒体、刊物发表新闻作品20余万字3000多条。2010年3月,威宁遭遇20年来特大干旱,王德聪深入一线采访,他采写的《老党员崖边护水40天》被贵州日报连续两次刊发,《老党员崖边护水40天》《悬崖边上守水人》《挑战牛栏江》分别荣获2010年度全省好新闻一等奖、中国地市报二等奖、贵州新闻记者学会二等奖;全区(毕节地区)好新闻一等奖,受到县委宣传部和威宁新闻信息中心表彰。
为搬迁群众服务就是幸福
2016年,党中央、国务院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头等大事和“重中之重”的工作摆上了各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是新一轮脱贫攻坚的标志性工程,也是中国特色开发式扶贫的一个重要举措。2017年2月中旬,威宁易地扶贫搬迁后期扶持产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后扶公司)正式注册成立,后扶公司面对的是1300多户6500多人(2017年入住户数)的搬迁群众,当时,后扶公司刚成立不久,公司总经理夏辉打电话找到他,夏辉介绍后扶公司的工作性质和重要性,当时,王德聪立刻同意并很快走马上任了,作为从农村出来的人,对群众工作比较了解,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尽快融入这份光荣的事业中。就这样,王德聪被后扶公司正式聘用,并被任命为公司综合管理部经理。
综合管理部其实就是公司办公室,担负着公司的日常事务,由于成立之初,公司岗位未健全,公司就业推荐、撰写资料、文件、员工合同签订、工资发放、费用报销等业务都由王德聪负责。2017年至2018年,公司先后为安置区(A、B区)1300多户搬迁群众安装窗帘,采购电器、沙发等奖励物资以及为搬迁住户交纳2017年度全部水电、物业费、在安置区安装了电动伸缩道闸门、保安值班岗亭、LED全彩显示屏,新建社区服务站、为住户安装单元防盗电子门、修建围墙、小高层住户改造二次供水设备等等,总投资达2000多万元。施工资料、费用报销等单据提交综合管理部,复核、数据核对成了王德聪每天的日常事务,不论多累、多苦,王德聪总是认真复核。作为公司采购奖励物资的联系人,他反复核对有关数据,认真审核供应商提供的资料,在他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更加完善, 丰富了安置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群众安全感有了保障,幸福感有了提升。
搬迁工作是一项千头万绪的工作,帮助搬迁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创业,是后扶公司出发点和落脚点。王德聪说,搬迁群众从边远、偏僻的深山里搬到安置区,难以适应新的环境,作为后扶公司员工,必须与搬迁群众打成一片,根据搬迁群众年龄、文化等结构,了解他们的所需所求,积极与园区企业沟通协调,使他们搬来后尽快实现就地就业。
从金斗镇搬到欣荣家园的搬迁住户刘财德,因孩子年幼,父母年老,需要租赁阳光馨区平价农贸市场摊位做小生意,王德聪主动向搬迁群众刘财德介绍农贸市场摊位租赁条件,并耐心指导他要经营蔬菜、水果等才更加稳妥,刘财德很感动:“感谢王经理,有了摊位,从此全家的生活有着落了。”如今,刘财德夫妇又租赁了安置区商业门面,经营起小吃、蔬菜、小百货等,生意做得红火,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2017年8月,安置区商业门面实行公开向搬迁群众和社会租赁,为了租到位置好的门面,有的找王德聪帮忙说情,有的请吃饭,王德聪很认真地说“谢谢你们的好意,商业门面是国有资产,公司实行公开竞租,目的就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防止走关系,要公平公正公开,要对得起我们搬迁群众,我们这份工作就是良心工作。”他与公司同事交谈时常说:“搬迁群众的事,就是我们自己的事,要把他们当作自己的亲人,为老百姓做好事,是行善积德的事。农村进城市,农民变市民,是一个过渡,要引导搬迁群众爱护环境,讲究卫生,多给他们宣传交通及用电、用气(煤气)等安全知识。搞后续服务,必须做到热情周到地为搬迁群众服务,甘当群众的服务员,做搬迁群众的贴心人。”在兼任公司就业指导部经理期间,王德聪深入走访搬迁群众,了解搬迁群众就业需求,主动与园区企业沟通,不断推送搬迁群众实现就近就业,让许多搬迁群众告别了背井离乡,烈日似火,大地像蒸笼一样的日子实现家门口就业;让许多幼小的孩子不再留守山区成为留守儿童,一家人幸福团聚、生活其乐融融。
来自海拉镇的搬迁户王金开,几年前,因儿子外出打工遇难,留下四个年幼的孩子,最小的才两岁半,儿媳妇见丈夫去世,孩子幼小,便远走他乡,至今杳无音信。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王金开夫妇带着年幼的四个孙子搬到了五里岗安置区,得知王金开家庭情况后,王德聪主动为老王找工作,王德聪将王金开一家的情况报告公司领导,在公司领导的关心下,王金开被安排在物业公司当保安,每月2000元工资。王金开激动地说:“感谢王经理和夏总帮我找了份工作,我家的生活有保障了。” 这只是王德聪帮助搬迁群众寻找就业的一个缩影。
两年多来,在王德聪的直接推荐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安置区搬迁群众已有2000余人在当地企业找到了工作,1000余人到外县市就业。后扶公司在安置区搬迁群众眼里,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以身作则 以情感人
作为综合管理部经理,王德聪总是模范遵守公司各项规章制度。每天除正常上班,处理好公司日常工作之外,有时还加班到深夜,不管是周末还是节假日,总是会看到办公室的灯深夜还亮着。王德聪与员工打成一片,他说,要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只有管理者给员工做出表率,才能带领员工干事创业。
2018年2月,威宁遭遇持续低温凝冻,造成路面结冰,王德聪经常深入搬迁群众家中,了解搬迁群众所需所求。在公司,他第一个来到公司,从不迟到,更不早退,这是他一贯的军人作风,也是凸显他人格魅力的焦点。王德聪在工作上严格要求自己,逢年过节或周末,王德聪与搬迁群众聊天、拉家常,对搬迁贫困户,王德聪更是关爱有加,嘘寒问暖。通过人性化的管理,王德聪与搬迁群众、公司员工的关系越来越像亲人,大家尊敬他的同时更加敬佩他的为人。
不图享受 乐于奉献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王德聪把这句古诗作为一名退伍军人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作为公司中层管理者,他恪尽职守,不损公肥私,不贪图享受,严守“奉献不言苦,追求无止境”的人生格言。王德聪常说:“作为一名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特别是退伍军人,要经得住金钱的诱惑,不要被金钱迷失方向,要不忘初心。”自后扶公司成立以来,他经常与员工聊天、讲故事。他在与公司员工闲聊时常说,“钱是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东西”。70年代末的中越战争期间,有人曾问过守山头的士兵,“你们工资肯定高吧,不然白天黑夜住在猫耳朵里,咋个受得了。”战士们义正辞严的说:“为了国家利益、为了人民的安宁守山头是无尚的光荣,那些为了保卫国家而牺牲的战友们,你即使有再多的钱也买不回来,当兵是为了保家卫国、人民的幸福。”
虽然退伍30多年来,但是,王德聪始终保持军人的豪爽与气节,他说:“退伍军人,要保持军人的本色,做到退伍不褪色,处处能吃苦,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工作必须廉洁自律,自觉执行公司各种规章制度,做自己该做的事,拿自己该拿的报酬,决不贪图享受,不搞吃喝玩乐,不占公家便宜。”王德聪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自聘任到后扶公司以来, 王德聪时常牢记自己是一名退伍军人,虽然脱下军装几十年,但当兵人诚实爽快,办事果断,退伍不退色这个本没有忘记,不忘本就是军人的本色,更是退伍军人的使命。时时刻刻把搬迁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心里时刻装着老百姓,树立真正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福利的思想,不忘牢记军队的教导,不愧为一个合格的兵、一个退伍军人几十年的军人本色。他把当兵作为自己一生的光荣,在脱下军装30多年后,永葆军队本色,时刻不忘记我是一名光荣的——退伍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