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是换一种方式活着
作者:卯旭峰 时间:2019-08-27 阅读:313
我认为,写作,是换一种方式活着。写作,也是自我精神层面的一种修行。
在生活和工作中,面对柴米油盐,置身繁杂事务,我只能按部就班,脚踏实地,一丝不苟,安分生活,勤奋工作。心里却又偶生叛逆,不甘于现状,行尸走肉般消磨岁月。逃避不了现实,不能推卸责任,就只能选择在时间的空隙里,用笔墨倾诉,默默表达,进行自我调适。
写作,能让我存活于另一个时空,身心宁静,无拘无束,在另类的世界里,放飞想象,神思飞扬。
我总喜欢利用偶尔的空闲,把自己关起来,打开电脑,敞开心扉,让思绪在键盘与屏幕之间舞蹈。或者,翻开笔记本,让灵魂在白纸上闲庭信步,天马行空,自由翱翔。
一直以来,这是我对灵魂最好的救赎与放逐,也是拯救思想濒于僵化境地的最好方式,更是医治内心孤独的一剂良方。
将一切屏蔽,进入创作状态之际,是生命中最美妙的时刻,也是人生最惬意的时光!
因此,这些年来,我在工作的间隙里,紧紧抓住碎片化的时光,记录下心里的小激动,小感触,以及脑中倏忽闪现的小哲思,小情绪。也时常愤愤不平,在自我抒发的同时,针砭社会乱象,感叹生命之苦,人世多艰。我的创作,始终追求源于自然,情触景物而生,感及人事而发,尽量去书写自然之美,生命之美。
我的写作,没有经过系统学习,也没有计划性、规模化的创作,只有工作之余的小打小闹。我的写作,很自我,题材狭隘,形式单一。大多停留于自我抒发,自我陶醉。我很忙,也很渺小,身单力薄。就如同一粒沙子,无法在浩瀚无垠的时空里掀起风暴。时间局限,能力局限,我也无法去畅谈宇宙,妄论人生,不敢去企及宏大叙事或生命哲学。我只能写下内心的感受,脑中的思考,或者描摹、记录身边人、身边事与物。我的文字朴实而笨拙,却拒绝谄媚逢迎、歌功颂德。在写作过程中,我力求秉持文学的初心,窃以为,这些年来,一直没有玷污文字,没有取巧迎合,篡改文学的本质,贬损文学的形象。
每一个写作者,在不断书写中,都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总要找到适合承载自己思想和感情的载体。一个边缘化的生命体,遇到一个边缘化的文体,似乎是注定的,爱上也就顺理成章了。在持续的探索过程中,我遇上散文诗,选择散文诗,爱上了散文诗。她具有散文的形体,诗歌的灵魂,自由灵活,舒放自如。自然而然就成了我抒发情感、寄托灵魂的首选文体。写散文诗,不需太多时间,不花多少精力,情之所动,兴之所至,一气呵成,耗时短,意绵长。
散文诗一直不受文坛青睐,被许多人视为边缘文体,为很多文学期刊所不齿,不设栏目,拒绝发表。散文诗却是我最喜欢的文学样式。作为一个业余创作者,思想碎片化,情感模式化,记录偶尔闪现的灵感或哲思,也不需要多大的体量。再说,文学体裁本无优劣之分,高低之别,关键是创作者的能力水平。边缘文体能出佳品,处于主流地位的文学体裁也同样存在很多垃圾。
当然,散文诗不受青睐,也不能责怪偏见者。放眼当下,许多散文诗写作者不讲原则,不守底线,书写随意,重形式轻内容,重数量轻质量。有些人,一年二十个节气,每个节气都能写出一堆。每一个传统节日,都能不厌其烦地坐下来胡拼乱凑一气。许多作品,乍一看像散文诗,读起来却空洞无物,矫揉造作,生搬硬套,为文造情,为赋诗意强为文。外表有散文诗的形体,内里却没有散文的灵动和诗的魂魄。加之许多纸媒和公众号编辑不讲底线,把关不严,不唯作品质量胡推乱荐。这样的创作态度与随意传播,实在是让散文诗自取其辱,结果不言而喻。
散文诗也是诗,不是口水话,不是没有底线的胡乱书写。散文诗绝不是毫无意义的滥情,没有价值的辞藻堆砌。有些作者出口皆为诗,吐痰即成文,写作对象仅限于个人情绪宣泄或小花小草,作品中充斥着太多个人情绪化的表达与无病呻吟,看花还是花,看草还是草,没有意象提炼,没有情感升华,没有生命哲思……如此创作乱象,只能抹黑散文诗文体,丑化散文诗形象。吾手写吾口,散文诗是内心情感集聚到极致的喷发,流露出来的都是真性情。没有情感集聚,没有深入思考,不经酝酿只顾毫无节制地发泄,哪里来那么多感动?哪里来那么多真性情?其实,散文诗作为文学领域的一支轻骑兵,完全能有大作为。散文诗写作者不能只局限于抒发个人的小情怀小感触,而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书写新时代,讴歌新生活,写出大文章。当然,这要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绝不能把散文诗变成了空喊口号、空洞无物、干瘪枯燥的文字堆砌。
写作过程中,我一直努力追求文字如山涧溪水般缓缓流淌,用自然、朴实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所感所思所悟。总想让自己的文字具有人性体温,让每一句话都是真情流露,读之能软化自己的心灵,能温暖、抚慰或警醒自己的灵魂。因能力所限,一直没有达到理想中的效果。
偏好与擅长,往往会转化成为暗伤。我的散文诗创作,也不外乎此。常倾向于情感流露,却淡化了思想厚度和意象创造。抒情过度、过分情绪表达而导致作品哲理性思辨不足,也就成了我散文诗创作中的短板。也许,这跟我思想懒惰有关系,与我的性情也密不可分。
人到中年,压力日增,属于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与奔波中,与亲戚朋友相聚越来越少,许多亲情慢慢淡化,许多友情渐行渐远。偶尔静思默想,不觉心凉心痛,却又无能为力。偶尔翻看手机里的几百个电话号码,看着一长串熟悉的姓名和陌生数字,不知道该拨给谁,又不知道拨通电话之后该从何说起。
一直与我不离不弃的,只有文字,只有文学。也许,她知道我不会打麻将,不喜热闹爱独处,怜悯我的形单影只,总是默默守护在我身边。每当身累了,心空了,床边枕畔,触手可及。除了写作,我一直坚持阅读。阅读就是与形形色色的人进行精神交流,只要翻开书本,我就不再孤独,内心充实,灵魂通透。作者与书中人物,都不会那么势利,不会因我无法为其办事谋利,就另眼相看,不会因我没有利用价值就弃而远去。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即便几个志趣相投的挚友,也无法时常相聚畅谈。满腹话语无处诉说,只有通过写作来畅快表达。通过阅读和写作,充实了时间的空白,填补了内心的空虚失落,也抹去了那些不切实际的胡思乱想,拒绝了不负责任的胡作非为。在纷繁尘世里,文学让我永远保持初心,始终坚守童心。
写作,是换一种方式活着!有写作,就能活得更好,即便苦,即便痛。
写出了好作品,就能长久地活着,即便肉体不在,即便灵魂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