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9-08-27

在疼痛的文字里寻觅走散的灵魂

作者:罗勇 时间:2019-08-27 阅读:237


 在疼痛的文字里寻觅走散的灵魂
——散文诗集《一个人的旅途》序
罗 勇

  旭峰的散文诗集《一个人的旅途》即将付梓出版,对于一个用心写作的人来说,这是汗水浇灌出来的大丰收。209章散文诗,历时十余年,耗尽最美的青春年华。这本集子,相当于是对旭峰创作的一次检阅,也是旭峰不懈耕耘、勤奋播种之后的颗粒归仓,值得庆贺。
  认识旭峰很多年了,在我眼里,他是个十分诚实的人,不善察言观色,不会迎合讨巧,不懂为分得某一杯羹而调整一下表情和笑容。官场职场,清浊世界,没有磨掉他身上的英气,看似宁静的外表下,奔突着一颗狂野、无羁、不安的诗心。他不是专业写作者,只能在工作之余笔耕不辍,对文学的挚爱却脱离了世俗的牵绊,以无比诚挚的心性,安于生活的喧嚣之外,一点一滴地体察感悟,一笔一划地用心写作,收获颇丰。其散文诗写作突破了传统的固有边界,颇有几分信马由缰的自信洒脱,让我们读到了一般散文诗里极其少见的故事、细节、和十分传神的刻画描摹。散文诗的“散文”特点和诗性品质水乳交融,相互映衬,在自然天成里得到了极大的升华。
  任何一个作家的写作都会有一种内在的延续性,这与作家的生活阅历密不可分。这种延续,暗合了创作能力和创作经验的渐进。正因如此,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会自然而然地选择自己最为熟悉的题材,来表达内心最想表达的写作主题。旭峰也不例外,这本散文诗集里,写的是他的日常,他的生活,他身边的人事风物。无论叙事抒情,他始终拿捏有度,游刃有余,畅快淋漓的字里行间尽显功力和匠心。
  不附庸风雅,不敷衍塞责,不虚无缥缈,不夸夸其谈,老老实实地把生活里的散珠碎玉,一针一线串缀起来,珍藏起来,在心里晾晒,在岁月里沉淀酝酿,然后放到文字里发光放热。从少年到青年,从叫黄松林的寨子到叫朱嘎的村子,从朱嘎村到小海镇,从小海镇到威宁县城,旭峰用坚实的脚步丈量生活,用真诚的文字打探世界,记录生活。用坚硬的思想,脱俗的语言,悲悯的情怀,温暖的关爱构筑起一个属于他独有的文字空间。
  旭峰的文字很干净,不追风头,不随时尚,踽踽独行,任由鱼龙混杂的文坛花样百出,他兀自处变不惊,心有定力,笔俱神采,不卖弄技巧,不隐晦艰涩。仔细品读,你会发现他的每一篇文章,绝非散文诗惯常的胡乱堆砌辞藻和吹嘘煽情,绝非故作高深的装腔作势无病呻吟。在文字的空间里,他洁身自好,仿佛一个冷眼旁观者,始终与闹哄哄的现实生活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他对现实怀有难以言说的警惕、犹豫,对自我与他者充满了好奇的诘问和热情的关注,其沉寂之心,冷暖自知,唯腕底行云,方能领略到他文字里干净、纯澈的真性情。
  旭峰的文字很淳朴,无论乡村大地,市井人生,风物美景,他不急不缓,娓娓道来。像个散漫、淡定的旅人,一路走,一路诚实地记录自己的人生境遇和感触,落笔轻盈,力透纸背,他的文字淳朴如路边的野花绿草,不嚣张吵闹,不扭捏作态,以我们最熟悉最亲近的身姿,寂静、安然地绽放在秋阳里,含光蕴秀,跳跃轻灵,亲切之感油然而生。
  如今,在经济大潮的裹挟下,文学已经退让到了社会汪洋之外的荒岛上,我们身边的许多写作者,随波逐流,远离了文学的岛屿。很难得旭峰还坚守文学的本心,置身瞬息万变的现实风潮中,坚强执着地固守自己的文学理想,不回避,不粉饰,不退却,勇敢地直抵现场,直面现实,以做人的良知为基准,于人生世相中,小心翼翼地呵护高尚、美好、善良。时而淡定时而愤激地戳穿那些掩藏很深的丑陋与不堪,让我们在他文字空间里品沧桑,阅古今,触动心灵,亲近大地,在茫茫的人世荒漠中披沙拣金。
  十分难能可贵的是,在旭峰的文字中,我读到了丝丝缕缕的疼痛,这极其少见的疼痛,是发自生命最为敏锐的感觉,也是旭峰文字里折射出的最具魅力、最打动人心的特质。这疼痛关乎世俗,关乎欲望,关乎爱情,关乎成长,最终指向的是我们的未来,我们的理想,我们有过或从来没有过的信仰,引领我们在疼痛的文字里寻觅走散了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