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9-08-29

“溜索改桥”:黔滇边界 威宁百姓喜别“孤岛世界”

作者: 时间:2019-08-29 阅读:241


 “溜索改桥”:黔滇边界  威宁百姓喜别“孤岛世界”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史红云 刘莹 见习记者 吴彩丽 刘蓝婴 周阳

  威宁自治县8座溜索桥在决战脱贫攻坚中被现代桥梁彻底取代,山中百姓从过去“河山阻隔行路难”迈向如今“车水马龙奔小康”——
  “孤岛”是指几乎与外界隔绝,充满寂寞和贫困的世界。
  乌蒙高原的云贵交界处,贵州八大水系牛栏江流域,以及北盘江流域可渡河一带,深切的河谷把磅礴乌蒙切割开来,一边是贵州,一边是云南。高耸入云的大山与深不可测的河流,把生活在山褶皱间的百姓与外界隔绝开来。“对门看得见,握手要半天”,形容两地山隔水阻,往来之艰难。于是,历史上背上“纳威赫、去不得”不光彩名声的威宁百姓,也把云贵边界的牛栏江、可渡河一带视为原始闭塞、蛮荒落后的“畏途”。
  河山阻隔行路难,望断天涯空嗟叹。历史上,牛栏江、可渡河一带的威宁境内2万多户百姓10余万人,生活在几乎与山外隔绝的“孤岛世界”。他们与外界的联系,是依靠滕竹、铁链等材质的“溜索”悬空过河,因充满危险,不到迫不得已绝不轻易经过。落后的交通形态,留下了充满痛苦的“带血”记忆。
  进入新时代,决战脱贫攻坚的金鼓响彻乌蒙高原,各级各部门齐心协力驱赶贫困,威宁境内牛栏江边、可渡河上8座“溜索交通”被改成车行人走的现代化桥梁,通向现代文明、通向小康之路的现代桥梁,连接起党群感情、干群感情、黔滇两省百姓深情。
 
溜索:穿越时空的“贫困记忆”
 
  上百年的传说,至今仍流淌在威宁自治县牛栏江的咆哮声中:“一位母亲,背着孩子过江。滚筒套在溜索上,细致地再三检查后,‘哗’的一下甩到江心。因重量过大,失去平衡。孩子被颠出背篼,如石般直下,甚至还未来得及发出哭声……母亲悬在铁索上,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孩子掉进江里,又眼睁睁地看着小宝宝顺水而去……”
  “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险峻的地势,闭塞的交通,千百年来,阻隔着当地人迈向广阔天地的脚步,深锁着人们追求文明幸福的咽喉。于是,便有了悬崖峭壁上开凿的古驿道,峻岭间回环的羊肠路,还有一根根“系着无数生命”的溜索……那个时期,被称为“溜索时代”。
  溜索,一种独属偏远山区的原始渡河工具,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云、贵、川、陕、甘、青、新等7省地区。据统计,2012年年底,7个省(区)共有溜索289对,涉及建制村904个、自然村3927个,涉及人口34.07万户、95.77万人,其中贫困人口65.76万人。在“溜索时代”,一根小小钢索,很大程度上便利了千千万万人的通行,也带来了无数个撕心裂肺的悲剧。
  威宁自治县,素有“贵州屋脊”之称,深处乌蒙山区,峰壑交错,江河奔流,平均海拔2200米,是贵州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县,是连接川、滇的西大门。县域的牛栏江、可渡河是贵州与云南的分界线,横跨两条河上大大小小的20余条溜索,成为两省沿河多地交往的唯一要道,连接着乌蒙连片特困山区里“绝处求生”的希望。
  2013年,国务院扶贫办和交通运输部召开“实施‘溜索改桥’工程建设座谈会”,全国打响“溜索改桥”战役。贵州全省13座“溜索改桥”工程项目中有8座来自威宁自治县。 
  近年来,威宁自治县把“溜索改桥”工程建设作为重点民生工程、扶贫工程来抓,经多次实地调研,因地制宜,根据“轻、重、缓、急”原则,实行倒排工期,下达实施8座大型“溜索改桥”计划项目,覆盖麻乍乡、大街乡、斗古镇、二塘镇、海拉镇、新发乡等多地乡镇,原始溜索长度580米,改建设计长度491.88米,分为现浇空心板1座人行桥、7座车行桥;原始引导23.50公里,改建设计里程26.44公里,全部为4.5米四级水泥路;总投资5515.92万元,已全部建成投入使用。
  溜索时代,穿越时空的贫困记忆。如今,随着溜索变桥好梦成真,连接一条条油路和硬化公路翻山越岭、进村入户,曾经的“孤岛世界”与山外深情拥抱,这片土地换了一副新的模样——
 
见证:跨越牛栏江的两省姻缘
 
  8月的乌蒙高原,正是雨季时节,切隔威宁自治县玉龙镇沙田社区和云南会泽县马路乡水口村的牛栏江水位骤升。崭新人行桥上,一对年轻夫妇,带着两个孩子从贵州赶往云南。
  “放暑假带孩子回姥姥家聚聚。”妻子牟昌连说,路便捷了,嫁到贵州16年的她回娘家的次数也多了。
  “第一次去媳妇家,爬山路爬到天黑。她牵我手,走过一座摇摇晃晃的木板桥,才到家。隔天天亮返程时,我看清了这座桥,破旧的木板下江水湍急得眩目,双腿一直发抖,说啥也不敢走了。”牟昌连的丈夫回忆起首次过桥的场景仍觉心悸。
  “做梦都想有一座安全的桥,现在真实现了!”牟昌连难掩喜悦。
  同样实现梦想的云南媳妇,还有嫁到沙田社区的周慧。“我们见证了这座索桥变化,它也见证了我们的爱情。”
  80年代,周慧与丈夫宋启雄相恋。那时过河,必须借助竹篾溜索。一脚跨进竹筐圈,双手紧抓系着滑轮的绳子。抹了桐油的滑轮在钢索上飞快地溜走,一不小心便会绞断手指。
  90年代,两岸村民合力搭建第一座木板人行桥,不用再“飞渡”牛栏江。但数十米的超长跨度,普通的绳索和木板构造难以消除行走及风力带来的巨大晃动,这桥被称为“闪闪桥”。
  “从溜索到‘闪闪桥’,两岸人民在渡河方式上,首次迎来质的飞跃。后来,木板换成了铁板,索桥进一步蜕变。我和媳妇也结婚了,桥和生活都越来越好。”宋启雄说。
  生活美好还在继续。2017年,威宁自治县“溜索改桥”工程落实,玉龙镇沙田社区钢架型平拉结构的人行索桥修建完工,桥长350延米,桥跨320延米,桥宽2米,荷载224吨,项目总投资649万元。高山流水之下,这座形如飞虹的索桥,结束了“一江天堑”的神话,为玉龙镇及周边村镇与云南马路乡及周边村镇的上万人提供便利。
  而今,在镇上便民超市上班的周慧回娘家时,几分钟就能过桥,十几分钟就到家,不用再绕数小时的崎岖山路。
  沿河的两个村子,拥有上千人口,长期以来,一直保持联姻传统。如今,溜索桥几次升级改造,两岸联姻的人数占比越来越高,来往日益密切。(下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