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七个一”助力脱贫攻坚
作者:臧锐 时间:2019-08-29 阅读:245
近年来,威宁围绕确保按时打赢的目标,抓实抓细脱贫攻坚打法不精准问题的整改落实,以“七个一”促“四跟四有”,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育一批富民产业“领头领路”
以特色农业带动扶贫,强化龙头带动,引进海升集团、中垦薯业集团、江楠集团、雪榕集团等一批优强企业,培育本土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535家,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了3199家;申报省级龙头企业17家,市级龙头企业39家、县级龙头企业17家,共有各类龙头企业73家;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大力推广“塘约模式”和“三变改革”,带动贫困人口3.44万户13余万人。
扶一方贫困群众“创业就业”
坚持“授人以鱼”理念,通过组织化劳务输出、发布招聘信息、创业担保贷款扶持、鼓励自谋职业或灵活就业等方式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通过“田间”“车间”“课间”及“以工代训”等方式开展适合贫困劳动力和搬迁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截至目前,共开展家政服务员、中式烹调师、民族手工艺品制作等工种培训贫困劳动力和搬迁劳动力7848人次。今年以来,新增建立就业扶贫车间8个,实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就业扶贫车间全覆盖;招募“十大员”就业扶贫公益专岗2160人。通过各种渠道促进贫困劳动力和搬迁劳动力就业1.5万余人次。
凭一张生态名片“创收创富”
打造旅游产业,大力推动旅游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旅游业呈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态势。截止7月,全县共接待游客990.14万人次,同比增长30.24%;旅游综合收入96.09亿元,同比增长38.61%。积极维护微信“威宁县旅游服务”的微信公众号,目前共发布旅游信息220余条;在“今日头条”网页平台发布旅游资讯100余条,累计阅读量6万余次;威宁自治县已录入全省旅游精准扶贫云系统九项工程共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300余人。
拓一条销售渠道“解忧解难”
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利用网络渠道销售农产品。统筹抓好县内县外两个市场、线上线下两种途径,抓实产销衔接,积极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不断加强和各大超市、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医院等对接力度,畅通县内市场销售渠道。由县农业产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牵头,分别在广州、虎门、成都、重庆、长沙、厦门等地开设威宁蔬菜专售档口。抽调人员组成市场营销组,下设三个营销专班,分别负责开拓省内团餐市场,海外市场,国内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南市场。
筑一道健康保障“治病治穷”
改造提升村卫生室,增加医疗设备。截止目前,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746所,实际开放床位4532张,每千人拥有床位3.5张,执业(助理)医师1638人,每千人拥有医生数1.27人,注册护士3473人。2019年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除死亡、举家外出、服刑、服役等特殊原因共1018人不能签约外,已实现应签尽签。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率达100%、报销实补比达92.34%。全面落实贫困户签约医师制度。大力实施“健康威宁”战略,建成标准化村卫生室131所,正在实施标准化建设232所,实现每村平均2名以上具有资质的村医。
断一切致贫根源“扶贫扶智”
牢固树立“要想口袋富,必先脑袋富”理念,注重教育扶贫,2017年以来贵州省教育精准扶贫共资助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学生85607人次,资助资金11591.62万元。为确保“应助尽助”“不漏一人”,2016-2019年度辍学生人数为2712人,通过严格落实“七长负责制”、“双线”责任制,严格落实省教育厅关于控辍保学工作的“五四”措施,截至2019年8月10日,仅剩36名非建档立卡辍学生未劝返。健全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三残儿童”送教上门工作机制,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
建一流人居环境“利村利民”
对每处人饮方案实行县领导、水务局和乡镇“三堂会审”,确保实施方案科学合理。自2015年来,全县投资7.25亿元,实施饮水工程1700处,目前已完工1686处,解决108.88万人的农村人饮问题。2014年以来,全县实施96141户农村危房改造。需要二次危改的2288户对象按照同等的建设要求和补助标准,全面启动实施,截止目前已启动1727户,竣工779户。前几年在改造土坯房中采取“精简类别、提高标准”办法,对4000多户特困户每户补助5万元建60平米住房。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主骨架路网、农村循环路网1879公里;坚持质量和速度并重,全力推进“组组通”硬化路建设大决战,5293公里“组组通”公路已全部建成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