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溜索改桥”:黔滇边界 威宁百姓喜别“孤岛世界”
作者: 时间:2019-08-29 阅读:199
(上接一版)
“沙田和水口村有20多对两省联姻夫妻,亲戚关系密切了,两个村更像一个村,一不小心就在桥上遇见省外的自家人,这桥实实在在成了一座‘连心桥’。”沙田社区党支部书记胡常恩说。
开启:通向财富的“快捷之门”
随着“溜索改桥”建设的相继竣工,全县结束了“以命渡河”的溜索时代。“溜索改桥”促进沿岸两省人民深度融合,也开启了一扇通向财富的“快捷之门”,带动村寨经济交流,改善村民生活条件。
37岁的杨庭跃是沙田社区的村民,在玉龙镇建筑工地打零工,每天180元,家庭年收入3万元左右。大桥修通后,凭借10多年的技术手艺,杨庭跃带领本村5名村民,培训技术,组建团队,把目标市场拓展到云南。
“非常感谢政府帮我们修了这桥,以前过河太危险,工具没法携带。这两年,在贵州找不到活干,就去对岸云南,大家信任我们的技术,务工机会翻了倍,收入也增了倍。”于杨庭跃而言,令人高兴的不只如此,还有一段跨省婚姻。
桥修了,路通了,赚钱机会多了。3年前,金斗镇河畔村的张兴厂看到家乡的发展,这个长期在外务工的青年决定返乡创业,开一个糕点烘焙店。
金斗镇河畔村的对岸是云南宣威市杨柳镇杨柳村。为了便利两岸村民互赶集市,1996年,杨柳村在可渡河上搭起木板索桥,结束了两岸淌水过河的日子。
2013年,年久失修的索桥,破烂不堪,在湍急的河道上风雨飘摇。河畔村牵头重修索桥,两岸村民自愿捐资出力,几位村民一次便捐了5000多元,共募捐4万多元。乘着冬季枯水期,尽管腊月河风凛冽,每天都有十几名村民冒着严寒开工,20多天后,一座钢铁全副武装的“杨金索桥”展现眼前。为庆祝新桥竣工,两岸村民在桥头摆酒席,放鞭炮,立下刻有参与贡献人姓名的功德碑。
2014年,沿岸人口密集,交往程度高的河畔村和杨柳村成为两省“溜索改桥”工程建设的重点村寨。2016年底,距“杨金索桥”百米处,一座全新的车行桥“飞虹桥”正式竣工。
“挽起裤脚,冒着生命危险过了几十年的可渡河,现在能坐车过了,去杨柳赶集做生意更方便了。”张兴厂的父亲说,儿子在广州打工时学了糕点手艺,回来在杨柳村集市租门面一边做生意,一边照顾父母。
“飞虹桥”通车后,张兴厂把店搬回家门口,平日里光顾生意的除本村人、走亲的赶路人,还有部分游客;赶集时,张兴厂用小货车拉着当日凌晨做好的糕点,一早到家对岸的杨柳集市里卖。如今,张兴厂的小卖部里各种零食和日常用品也不在少数,平均每天有上百元收入,赶集或逢年过节,在数百上千元不等。
交通便利,车流渐多,杨柳镇来金斗镇赶集做生意的人也越来越多,可渡河畔的偏远村落,开始热闹起来。
如今,已封禁的“杨金索桥”成金斗镇和杨柳镇小有名气的历史标签。从四面八方路经此地的游客,有时会下车驻足拍照。
点燃:“双围村社”的希望火炬
行路难的年代,生存且是问题,更别奢谈文化教育。世世代代,可渡河日复一日地淹没着每一个渴求新知的梦想。直到,一座铁索桥,打破了恶劣环境的绝对统治。
距河畔村几十公里开外的围帐社区,与云南杨柳镇围仗村隔河相望。1987年前,两岸村民靠极其简易的竹套筒溜索栓着脆弱的竹兜过河,河宽50余米,汛期水深5米,非万不得已,不敢轻易尝试。眼看云南围仗小学就在家门口,年幼的孩子却还要爬过漫长山路去另一村寨上学。
1987年,围帐社区3位村民凑了1万8千多元钱,修了一座木板索桥。两岸互赶乡集,过河务农的人多了起来,桥上开始出现小心翼翼去上学的脚步。
“木板桥没修前,贵州没有去云南围仗读书的学生。桥修好后,我们村包括周边的村就有十几个小孩去对面读书。”围帐社区党支部书记张正稳说。为了保证孩子安全,每天家长们都要护送孩子上下学过桥。
2012年底,围帐社区村头,连接可渡河两岸的车行桥建成通车。如今,围帐及附近村寨去云南读书的学生增加到100多名。
车行桥通行后,围帐及附近村寨乡民去围仗只要数分钟,到杨柳镇集市中心只需半小时。每年,贵州的农产品通过此桥运往云南,云南生产用具又运回贵州。经数年互通有无,深入交往,在青山绿水见证下,围帐社区和围仗村规模不断壮大。
2018年,杨柳镇100多户易地搬迁安置点落址围仗村车行桥桥头,预计年底将迎来入住。随着扶贫力度的加大,两省村落组组通、院坝硬化等基建设施不断落实,可渡河畔的云贵“双围村社”愈发耀眼。
“每次赶集一车一车土豆、白菜、萝卜等农产品从桥上穿梭,这种景象,以前想都不敢想。如今两岸村民自建房里都开起了小卖部,还有网店,生活安逸太多了。”张正稳说。
永别:滑轮边的“孤岛世界”
贵州,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的省份,92.5%的国土面积是山地和丘陵,曾被贴上“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文银”贫穷落后的标签。
近年来,贵州强力推进“三会战两决战一攻坚一行动”,破万难,斗贫穷,紧抓复杂地形特困地区的交通症结,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跨越式发展,城乡面貌发生历史巨变。
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乌蒙山区扶贫开发重点县,威宁自治县任重道远。2017年,全县进入‘组组通’公路建设三年大决战。22个月,完成“组组通”硬化路项目5293公里,覆盖37个乡镇。同时,全县完成大型“溜索改桥”工程建设项目8座,直接解决本县20余个建制村通行难题,惠及4000余户20000余人。通过改建人行桥和硬化路,全县实现剩余溜索全部封禁、拆除,保证全县10万余人的出行安全;对于环境极度恶劣而不利修桥通路、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方,实施整寨搬迁,拔穷根,谋幸福。
“贵州要脱贫、交通要先行”。威宁自治县紧抓“组组通”硬化建设和“溜索改桥”工程建设,深入云贵交界的深度贫困地区,打通“最后一公里”,有效解决“卡脖子”问题,完善基础设施服务网络,保证出行安全,运输便捷,促进两省沿河多地的人文、经济交流。
目前,威宁自治县继续加大力度,排查各个村寨通行安全隐患,疏通“溜索改桥”和“组组通”等交通‘毛细血管’。同时,不断落实易地搬迁扶贫、易地产业扶贫等攻坚决战措施,打出脱贫攻坚“组合拳”,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2014年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33.64万人,至2018年底,5年累计减贫25.91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8.63%下降到6.7%。
如今,那头曾似野牛般暴戾的牛栏江,因象鼻岭水电站的拦截,开始变得脾性缓和,青山白云下,碧绿如镜的江面,倒映着一座座如虹的桥,演绎着桥上的来来往往。奔放的可渡河,炽热依然不减,偏要与河岸上热闹的景象一比高下。
溜索,一个偏远山地特有的“贫困符号”,一段承载数代人刻骨铭心的记忆铁索,永成历史。(转自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