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搬迁移民幸福网
作者:赵英丽 时间:2019-08-29 阅读:265
筑牢搬迁移民幸福网
——威宁筑牢“五个体系”谱写移民新生活
通讯员 赵英丽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一块“硬骨头”。全县“十三五”期间实施搬迁规模9362户46565人,现已搬迁入住8801户43779人。如何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威宁筑牢“基层党建、基本公共服务、社区治理、培训和就业服务、文化服务”五个体系,全面抓实后续服务工作,着力谱写移民新生活。
基层党建体系
健全组织体系。按照省委“一架构三清单”全面建立完善安置点基层党组织的要求,在五里岗安置区共规划建设12个党组织,目前已建立党组织数6个,建有党员活动阵地6个,目前共有党员284个,建立团委、妇联、工会等群团组织6个,基本实现了安置点党的建设全覆盖。
配强干部队伍。在每个安置点党组织建立时,社区党支部书记由乡镇(街道)正式工作人员兼任,选取搬迁对象中思想较好、素质较高的党员参选居委会主任和社区工作人员12名,按照村干部待遇予以保障,建立群众自治管理委员会,负责社区老年之家、儿童之家、图书馆等公益性事业的管理管护,让搬迁安置、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政策落实到户到人。
强化政治功能。在每个安置点党组织建立时,均考虑安置群众的特殊性,社区党支部书记由相应的乡镇(街道)正式工作人员兼任,选取搬迁对象中思想较好、素质较高的党员参选居委会主任,由社区支部牵头,在每个小区设立综合服务中心,实现了搬迁群众户口、就业、就学、社区等事宜的家门口服务。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教育资源设置。在五里岗安置点现有九三中学、五里岗小学、威宁七小全面优先满足目前搬迁群众随迁子女就学的基础上,在安置小区新建改扩建幼儿园6所、小学4所、初中2所、高中1所、职业学校1所,着力打造易地扶贫搬迁2公里就读圈。在县城五里岗工业园区安置点建立随迁子女转入安排机制,共帮助转入学生2705人,小学1888人,初中817人。按照需求面向本县乡镇(街道)正式教师遴选考调107名到五里岗安置点学校任教。
医疗资源配套。县城安置点现有卫生服务中心1所,卫生服务站1个,拟新建医疗机构11个。现已帮助搬入的352户1668名群众办理了医保,针对安置区内乙肝、结核患者和精神病人、重病人家庭开展常态化医疗跟踪帮扶服务。
基础设施建设。各安置点均建有“老年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儿童欢乐之家”“图书室”,打造了文化活动广场、青少年科技馆;组建服务中心,设教育、移民、民政、人社、卫计等窗口,实行“一站式”办理服务;建平价超市、农贸市场等方便群众生产生活所需。设立“6333222”易地扶贫搬迁服务热线,自开办以来共接听热线电话967个,办结962件,办结率约99%。
“三保”转换,按照应保尽保的原则,将已迁户口符合条件1092户4322人群众纳入了低保。按照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和非建档立卡低保对象每人1500元的标准发放一次性临时救助金,共计3169.65万元,惠及4227户21131人。自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以来,共实施临时救助35人次,发放临时救助资金6.5万元;实施“救急难”救助3人次,发放急难救助金3.8万元。3617名搬迁群众转换了户口,办理“易地扶贫搬迁市民证”13389人。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参加医疗保险人数30710人,搬迁后继续保留原居住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10822人,迁入安置点参保19888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22786人,为1560名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办理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衔接手续。
社区治理体系
基本管理单元建设。安置点街道办析置工作现正按程序上报,目前在县城安置点六个社区分别成立了综合服务中心,从各乡镇派遣1-2人到五里岗安置点各社区集中办公,每个社区现有工作人员20人左右。一对一开展各项帮扶工作,现已完成精准双扶一户一档建档工作4979户,“一户一档”纸质版、电子版档案100%完成。
社区安保建设。按照一小区一警务室的要求建立小区警务室6个,调剂警务力量30人,移民安置区域总警力达54人,配齐警务车辆及设备,实行24小时不定期巡逻,运用大数据手段全面完善社区安防体系,门禁系统和天网工程逐步完善,社区治安和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
基层群众自治。成立移民物管管理中心,在脱贫攻坚阶段,由县级兜底,对搬迁对象安置小区实行物业管理费全免,搬迁入住第一年水电费全免政策,最大限度解决移民生活实际问题。在原行政区划社区下以移民安置小区为单位设立小区移民服务中心,分楼栋推进“生活楼长”和“就业楼长”双包保制度,由街道干部牵头从搬迁群众中选择有思想、有道德、有素质、有能力的人组织社区班子,建设社区居委会5个,“居委会—网格—楼栋”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初步建成。
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
就业岗位设置。围绕推动搬迁群众生计方式的非农化转变,实行搬迁劳动力全员培训,确保有劳动力家庭实现一人以上稳定就业,每户制定跟踪方案,开展就业服务,依靠威宁经济开发区企业优先提供就业岗位供搬迁群众就业,在安置小区设置商业门面,小吃摊位优先租赁搬迁群众,结合“10+N个一批”就业扶贫公益专岗开发计划,开发护洁、护厂等公益性岗位全部优先解决搬迁群众,结合恒大威宁扶贫公司及就业局不断加大对搬迁群众培训力度,确保一户一人以上就业。
产业配套建设。采取“企业+车间+贫困户(搬迁户)”的模式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和乡镇建立就业扶贫车间,通过减免厂房租金、发放用工补贴等措施,引导县内外劳动密集型用工企业入驻车间生产,其中厂房式就业扶贫车间5家,居家式就业扶贫车间3家,共计吸纳400余名贫困劳动力或搬迁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平均月收入2000元左右。按照当前威宁“三易”产业模式,大力发展“三白”产业,高山冷凉蔬菜种植,给搬迁群众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组织劳务输出。依托广州市番禺区就业服务中心建立番禺区劳务协作站,依托川贵劳务派遣公司建立东莞劳务协作工作站,为在广州市务工的威宁籍务工人员提供法律咨询、岗位信息等服务,目前已为跟踪服务2000余人次;在搬迁点设立就业创业服务窗口,并向各乡镇(街道)抽调工作人员驻搬迁点工作,开展上门登记走访工作,以召开专项招聘会、技能培训等方式,提供就业岗位、培训机会等,及时掌握劳动力动向,目前已掌握5649户15411人的就业动向。
培训就业现状。2016年搬迁2179户10492人,有劳动力5705人,已培训劳动力4900人9814人次,实现就业2155户4478人,多人劳动力就业家庭1512户3835人,一户一人以上就业率达99.49%;2017年项目搬迁3518户17867人,有劳动力8429人,已培训了4871人,就业3211户4092人,多人劳动力就业家庭1318户3023人,一户一人以上就业率97.36%。2018年已培训劳动力3700户人,已实现就业2478人。
文化服务体系
基础文化设施建设。目前新时代文明活动中心、文化活动广场、图书室、宣传栏的设施14个安置点均已建成。通过丰富搬迁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交往和社会互动,增强社区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重点聚焦感恩教育、文明创建、公共文化、民族传承“四进社区”,增强文化引领能力,加强社区公共文化建设。
感恩教育推进落实。努力培育市民意识,在安置点张贴新旧住房对比照片4800余户,开展讲习活动50余次,开展新市民文化宣传活动10余次,在安置小区全面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文明的社会主义新风尚,建立横到边、纵到底的“十户一体”自治联合体。
文明社区创建。通过不断开展各种讲习活动,提升搬迁群众市民意识,建立“社区评先选优积分制”,推进“文明家庭”“勤劳致富模范户”“美好家庭”等评选宣传活动,不断提升搬迁群众精神风貌。目前已开展市民意识教育讲座22场次,评选出身边好人25人,勤劳致富模范47户,评选出文明家庭220户。
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结合实际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联合各乡镇(街道)对各安置点能歌善舞的搬迁群众进行统计,支持鼓励他们组成文艺队伍,并请县文化馆对其进行指导,组织他们排演自己的节目。有大型活动时邀请他们积极参与,闲时他们也可以利用安置文体广场及简易戏台开展文体活动,增强了搬迁群众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目前已组织民间社团表演4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