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亲的母校
作者:朱成 时间:2019-09-11 阅读:356
随着太阳缓缓升起,绿叶上的露珠还在调皮地嬉戏,响亮的哨音与铿锵有力的脚步声穿过学校的围墙,来到了我的耳边,我不禁感叹万分,深情地凝望着我的母校——云炉小学。
不,它不仅属于我,而且属于父亲,属于爷爷,属于几个在围绕着它的村庄。云炉小学,它是滇黔边界上的一个文化殿堂,用最朴实,最平凡的姿态陪伴着祖祖辈辈的人。
一九五九年九月,这个乡村小学迎来了第一批学生,真正开始了文化的传递与知识的传播,方圆十余里的人,从这里开始真正地认识数字与文字。
六十年来,云炉小学经历了风风雨雨,可是知识的火焰没有被狂风吹灭过,没有被暴雨淋灭过,也没有被穷苦吞噬过火焰的光。知识的火焰始终保持着完好无损的姿态,一路走来,都离不开一些人的默默守护,以及一些人呕心沥血的支撑。
曾经,一间低矮的瓦房便是教室,一个略显平坦的场地便是操场,没有一块像样的篮球板,没有一个像模像样的乒乓球台,每逢阴雨天,路上的淤泥可以翻过脚背。那时候的学生,也就是我们父亲辈,以及爷爷辈,他们在嘴里经常念叨的一句话便是:“最怕晴天的灰尘,最惧雨天的淤泥。”
我们这代人最初踏进云炉小学时,是零几年的时候,虽然学校的一切还没有得到太大的改观,但是吃的苦也逐渐变少了,教室也多了那么一两间,篮球板也修过了那么一两次,有窟窿的门与窗也逐渐被修好了。
记得我在云炉小学读一年级时,才有六岁多,只能屁颠屁颠地跟在邻居那些比较大的人后面。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在秋天的时候,学生们一般是以村上的某一个组为一个小集体,然后在高年级的带领下去山上捡柴,最后拾得一捆捆大小不一的柴堆在学校后面的草坪里。那些柴堆,乍看像一座座小山一样。等到冬天到来以后,冰雪把周围铺上一层颜色之后,我们会在中午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不约而同地拿着自己从家里带来的洋芋,然后充满期待地向属于自己的那个柴堆走去。我们从柴堆中间取出没有被淋湿的柴,然后放在一个略显平坦而又宽敞的地方,便生气活来,大大小小的十几个人围在柴火旁取暖,饥肠辘辘的我们迫不及待地等待着火里洋芋的熟透。
再后来,带我们拾柴的那些人小学毕业了,我们也貌似“肩负重任”了,但是真正到我们读高年级的时候,学校的环境有了更大的改观,周围的道路也有了很大的改观。可能是人大了,对于跑路也不怎么畏惧了,所以就算是天气再冷,也宁愿跑回家去吃中午饭了,加之人也逐渐变懒了,所以在秋天捡柴的故事也逐渐画上句号了。自从我们毕业了以后,学校草坪间以及泥巴地上的“小山”也消失了,其实,那也是一种跨越。
前不久回家时,无意中听见邻里的小学生们炫耀着自己的学校有了塑胶跑道,有了新的篮球班,有了新的乒乓球桌,有了多姿多彩的音乐室、美术室,还有温暖的学生宿舍……
其实我也在心里感到欣慰,因为他们所说的学校,是我最初的母校,也是我最亲的母校。我是从那里开始知道的梦与远方,也是从那里开始找到一些与众不同的意义。再回首,可是云炉小学,已经被村里的每一个人铭记,一提及到“学校”二字,在脑海里第一时间想起,在口里第一时间说出的,便是“云炉小学”了。
又是一年开学季,我想我那最亲的母校,又迎来了一些新的、可爱的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