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群众致富曙光
作者:陈武帅 陈逍 时间:2019-09-16 阅读:250
点亮群众致富曙光
——草海镇易地蔬菜产业基地见闻
记者 陈武帅 陈逍
9月11日晚,草海镇中海村易地蔬菜产业基地一夜灯火未灭。
当天,5000亩蔬菜基地陆续赶来了707名特殊的“客人”,他们是来自全县各乡镇的贫困户。
一直到凌晨5点,大伙儿都还在张罗着,为他们的生计作打算。
深夜的灯光,点亮了他们脱贫致富的曙光。
——这是记者在草海镇易地蔬菜产业基地看见的精彩片段。
易地蔬菜产业基地里的“夜总会”
12日凌晨1点半,草海镇中海社区易地蔬菜产业扶贫基地旁的民房里,灯火星星点点。
自治县委副书记王荣猛、自治县政协副主席李正超召集扶贫办、威宁农投公司、草海镇等相关负责人和务工群众代表,大家围在一起商量务工群众的吃住和务工相关事宜。
“9月11日,从全县18个乡镇来基地务工的群众有707人,他们大多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要给他们营造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住下来吃得好能务工增收入。”自治县扶贫办副主任唐勇说。
吕培是龙场镇派驻草海镇管理务工群众的管理员,她7月8日就带领务工群众来到基地,看到乡亲们依靠务工增加了收入,心里特别高兴。
“中海社区5000亩易地蔬菜基地,需要大量务工群众,我们龙场镇群众来务工,不仅增加了收入,还学到了种植技术,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在管理上,我们挑选勤奋务实的群众当组长,把务工群众的吃住安排得妥妥当当的。”吕培说。
为了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威宁召开“夜总会”商讨脱贫大计,这不是第一次。
自2019年6月,威宁实施6.5万亩易地蔬菜产业扶贫以来, 3800余人群众实现就近就业,越来越多的周边贫困户来到蔬菜基地务工,短平快产业让当地群众快速实现脱贫致富。
据威宁农投公司副总经理李俊介绍,仅仅中海社区蔬菜基地就配置了2000余人的食堂和住宿,有专门人员负责食堂,还给务工群众配备了雨衣雨鞋等,让他们安心劳动,快速实现脱贫致富。
5000亩蔬菜基地来了1000人
采访时,来自龙场镇务工群众吴筛文刚刚布置好床铺,准备休息。他是9月11日来基地务工的707名群众之一。
“在龙场镇党委政府工作人员的介绍下,我想来基地务工增加收入。今天经过几个小时车程,我们来到中海社区,吃住安排得很好,我打算在基地长期务工,有了稳定的收入,脱贫致富就看到了希望。”对来基地务工,吴筛文充满了憧憬。
52岁的訾广兰,是来自么站镇大树村的务工群众,她是草海镇中海社区易地蔬菜产业基地的“老员工”。今年7月8日开始务工,主要种植白萝卜、莲花白、豌豆尖等蔬菜,第一个月半个月时间她就领到1500多元工资,她说对目前在基地务工很满意。
据訾广兰介绍,她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6口人,大女儿已经出嫁,两个儿子在么站中学读书,丈夫多年瘫痪在家,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就压在她身上。目前,訾广兰在基地务工,有了稳定的工资收入,再加上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脱贫致富有了希望。
在基地,像訾广兰一样实现增收致富的务工群众还有很多。
来自东风镇格书村的郭世举,今年27岁,也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刚来基地务工3天,他就对这份工作很满意。
“基地每天提供免费吃住,每天按照20元标准开支,务工工资每天100元,这是纯收入了。我们不但在基地赚到了工资,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种植技术。”郭世举乐呵呵地说。
一个易地蔬菜产业基地,带动了一群人实现脱贫致富,充分发挥了蔬菜产业“短平快”的特点。
目前,草海镇中海社区5000亩蔬菜产业,带动全县1000余人实现就业,这是威宁产业扶贫取得的巨大成就。
“离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只有不到一年半时间了,扶贫办在县委坚强领导下,创新扶贫机制,做好蔬菜产业扶贫这篇大文章,发挥短平快经济效益,实现了吹糠见米的效果。”唐勇介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