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9-09-27

威宁自治县:脱贫攻坚马蹄疾

作者: 时间:2019-09-27 阅读:340


 威宁自治县:脱贫攻坚马蹄疾
本报记者 叶启伟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见习记者 周阳

  威宁自治县,贵州的西大门,总面积6298平方公里,总人口154.4万,是全省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也属国务院确定的连片特困地区。
  近年来,威宁自治县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易地产业扶贫、易地移民搬迁等项目,打出一系列“组合拳”,尽锐出战,誓拔穷根。而今,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行动取得了可喜成效:贫困人口从2014年的30.64万人减少到2018年的9.6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8.63%下降到6.7%。

  ★★聚焦基础设施建设 誓把“天堑”变通途
 
  8月,正值雨季。牛栏江的河面变得湍急。
  牛栏江的两侧分别是威宁自治县的玉龙镇和云南省会泽县的马路乡。两岸绝壁高耸,河谷深切,牛栏江在两省交界的深山峡谷穿流而过,横跨其上的玉龙镇跨江人行桥成了附近群众最为便捷的出行方式。
  “以前是一座溜索桥,不仅存在安全隐患,群众出行也十分不便。”玉龙镇沙田社区党支部书记胡长恩说,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乘坐溜索是牛栏江两岸互通的唯一途径。
  进入新时代,决战脱贫攻坚的战鼓响彻乌蒙高原,各级各部门齐心协力驱赶贫困,威宁境内牛栏江、可渡河上8座溜索桥被改建成车行人走的现代桥梁,与大桥相连的,是在群山间蜿蜒盘旋的通村通组公路。
  9月初,行走在该县海拉镇海昌社区,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种了党参,满目苍翠,整洁的通组路直达村民家门口。
  “海拉镇海拔高,土质疏松,非常适合党参生长。”海昌社区主任邹元六说,由于自然条件好,党参品质高,市场效益好,于是党参成了该镇的主导产业,目前该镇党参种植面积超过1.5万亩。
  “以前路不好的时候,党参运不出去,外面收购的老板也进不来。”海拉镇副镇长孔德亚,由于交通限制,在2016年之前,海拉党参虽然名声在外,但是效益却不高。
  打赢脱贫攻坚硬仗,首先要破除的瓶颈是交通。近年来,威宁举全县之力开展交通大会战,启动“一四六”立体交通体系建设,着力构建“六横六纵十五联八支”路网建设,打造以县城为中心的“90分钟经济圈”。
  2017年,全县进入“组组通”公路建设三年大决战。22个月,完成“组组通”硬化路项目5293公里,涉及32个乡镇,成为全省88个县(市、区)中建设任务量最大、完成任务最多的县,打通了决战脱贫的“最后一公里”。
  随着通组公路、环山公路等“毛细血管”的打通,海拉党参产业也迎来新机遇。现在每到收获季节,来自云南、四川、甘肃、广州等地的客商纷纷涌入海拉收购党参。
  “一亩党参平均产值6000元左右,我种植10亩,一年产值6万元左右。”海拉镇火箭村村民何汝能算起了“幸福账”。
  2018年底,都香高速威宁境内全线贯通,威宁到滇、进川、入渝更为快捷。交通改善,农产品的运输便捷了,威宁至云南河口口岸全程高速,朝发夕至,威宁蔬菜出口到东南亚国家只需一天时间。该县农业农村局统计数据显示,该县每年有20万吨蔬菜走出国门,进入东南亚市场。
  破除交通瓶颈的同时,破除水、电等瓶颈。全力实施水利建设大会战,2015年以来全县已谋划实施农村饮水工程1747处,已完工1691处。解决农村103万人、学校师生5.1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2019年计划完成农村电网改造2685.1402公里,目前完成1512.9169公里,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99.5268%。
 
  ★★聚焦产业结构调整 按下群众致富快进键
 
  在威宁县城周边,土地连成片,蔬菜绿满田。
  各基地里,随处可见低头忙碌的务工群众。在五里岗街道寒洞社区香葱种植基地,64岁的赵四群自带一张小板凳坐在香葱中间,左右开弓,飞快地拔出两旁的小香葱。赵四群说:“拔葱按斤数计算,多劳多得,我一天能拔300斤左右。”
  在双龙镇水潮社区蔬菜大田种植基地,57岁的王政正忙着锄草,她说:“我每天来这里打工,一个月挣到的务工费能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到年底基地还给我们分红。”
  这是近年来威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个缩影。
  威宁是我省农业大县,全县耕地面积近400万亩。
  近年来,威宁牢牢把握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运用“五步工作法”,立足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突破口,以53个500亩以上坝区为重点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本着“以长养短、长短结合”的思路,巩固提升烤烟产业,调减低效产业,加快马铃薯、蔬菜产业转型升级,大面积发展夏秋冷凉蔬菜、苹果、中药材等产业。
  2019年,全县调减玉米48.5万亩,完成马铃薯种植190万亩、蔬菜种植98万亩(计划120万亩)、中药材种植41万亩、烤烟种植24.04万亩,完成经果林种植面积累计达273.43万亩。
  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威宁始终把产销对接、打造特色品牌和强化组织方式放在做强做大特色产业的重要位置,稳步推进农产品县内销售和对省内外开展销售对接,积极拓展东南亚市场,实现以销定产、以销促产,产销衔接。目前全县销售农产品78万吨,出口9749吨,销售金额15.6亿元。
  加大品牌打造力度,不断提升品牌竞争力和影响力。目前威宁有地标产品12个、省著名商标9个、有机农产品认证7个、绿色食品认证1个,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企业(合作社)157家,认证面积238.6万亩,无公害农产品产品认证143个。
  同时,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龙头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和农户特别是贫困户共享发展红利。
  “大多数群众依托产业脱了贫,剩下的贫困群众就是难中之难。”威宁自治县扶贫办副主任唐勇说,截至2018年底,全县还有9.6万贫困人口,除去政策兜底外,还有6.5万人需要脱贫,他们居住的地方既不符合搬迁条件,也不适合产业发展,且这些贫困群众文化程度不高,不易外出务工,脱贫成了难题。(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