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蒙彝乡“索玛花”袁博:守初心担使命 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作者: 时间:2019-09-27 阅读:235
乌蒙彝乡“索玛花”袁博:守初心担使命 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 新华社记者 骆飞
9月开学季,亲自把16个孩子送到贵州护理职业技术学院后,袁博才觉得踏实了些。这群来自贵州省18个极贫乡镇之一的毕节市威宁县板底乡的孩子,即将在职业院校开启新的生活。
为这一切,作为驻村第一书记的袁博付出不少,但看着孩子们可爱的笑脸,她觉得很值。“组织选派自己来扶贫,就是对自己信任,要实实在在沉下去。”袁博说,帮助老百姓脱贫是一个系统性工作。
袁博所帮扶的板底乡雄鹰村地处贵州乌蒙山腹地,平均海拔2000多米,少数民族人口占86.3%,加之土地贫瘠、交通闭塞且气候高寒,过去一直处于经济发展的“洼地”。
“2014年,全村贫困发生率高达48.86%,7个村民小组中大多数不通路,而且产业结构单一。”袁博说,这样的贫困状况直到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后,通过综合施策才得以有效改变。
2017年,正是在多部门大力帮扶下,雄鹰村摆脱贫困并成功出列,道路、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以往贫穷凋敝的面貌逐渐改变。
这样的改变离不开像袁博一样倾心帮扶的驻村扶贫干部们的努力。“我是2018年3月来的,在此之前,单位已连续派了多届干部来驻村,自己在他们的基础上继续努力。”袁博说,扶贫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接力进行。
一直以来,贵州省人民医院对口帮扶板底乡,不断派遣干部驻村。
一年多以前,当扶贫的接力棒交到了担任省医机要科科长袁博的手上时,明知下乡扶贫道路注定艰辛,她毅然“挑起担子”。
“自己是党员干部,脱贫攻坚是党的重要工作,组织需要我,我就要担起这份责任。”谈到驻村,袁博坚定地说。
思想认识转化为具体行动。袁博远离了家人和熟悉的工作环境,从省城贵阳来到偏远的村寨,努力克服各种困难,从村民眼中的“外人”转变为“主心骨”。
工作中,原本人们眼中“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干部与村民一起耕种。“刚到村时,老百姓正在种花椒,我自己不会,就跟着他们一起,边看边听。”袁博说,要做群众工作,必须先走进群众,向他们学习。(下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