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9-09-29

打造超级“菜篮子” 奏响脱贫“致富曲”

作者:何欢 时间:2019-09-29 阅读:251


 打造超级“菜篮子” 奏响脱贫“致富曲”
——威宁蔬菜产业发展观察
记者 何欢


五里岗街道白岩社区农户在拔萝卜

 
  从粗放种植到精细管理,从“小打小闹”到百万亩规模种植,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到带富一方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威宁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蔬菜产业,种植蔬菜上百万亩,打造在贵州具有示范意义的超级“菜篮子”,奏响脱贫攻坚的“致富曲”。
 
易地蔬菜产业模式 加快群众脱贫节拍
 
  秋分时节,在草海镇中海社区易地蔬菜产业基地,数百名务工群众正忙着覆盖薄膜,准备种植莲花白。农户、地垄、薄膜、村庄,共同在广袤的土地上形成一幅幅美丽的田园美景。
  根据规划,眼前这片蔬菜基地将种植500多亩莲花白。在基地务工的群众有数百人,其中来自龙场镇的就有120多人。
  龙场镇建档立卡贫困户胡贵花已经到基地上务工一个星期,她告诉记者,在蔬菜基地做工,虽然离家较远,但住宿和一日三餐都由政府统一安排,农户们每天只管按照作息时间进基地干活。
  午饭时间临近,农户们收拾劳动工具,准备吃午饭。距离基地几百米处,就是务工群众的食堂和宿舍。
  “现在的政策太好了,不仅给我们提供就业机会,还安排住宿和生活,想得太周到了,我们脱贫也更有信心和底气了。”来自龙场镇的贫困户杨文才也是前来务工的群众,被安排当劳动领班,负责带领务工群众干活。
  这是威宁易地蔬菜产业发展新模式。
  作为“云贵高原65个高山冷凉蔬菜生产基地建设重点县”和“全国153个夏秋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县”,威宁素有“天然凉棚”之美誉,低纬度、高海拔、强光照、大温差的生态区域坏境适宜发展高山冷凉蔬菜种植。
  在脱贫攻坚的决战时刻,威宁务求精准、创新打法,充分发挥不可替代的资源优势和蔬菜产业的扶贫效益,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把建设蔬菜产业易地扶贫基地作为脱贫攻坚的关键举措,将蔬菜产业扶贫精准到户,确保贫困户如期脱贫。
  今年6月以来,威宁在产业基础条件较好、适宜蔬菜种植的乡镇(街道)建设6.5万亩蔬菜产业易地扶贫基地,其中,环县城周边的草海镇、小海镇、双龙镇、陕桥街道、五里岗街道共2万亩,其它乡镇(街道)4.5万亩。确保2019年拟脱贫的6.5万贫困人口实现人均1亩蔬菜基地,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到基地务工就业,确保6.5万贫困人口脱真贫、真脱贫。
  截至目前,全县6.5万亩“易地蔬菜产业扶贫基地”的白萝卜、莲花白、大白菜“三白”蔬菜采收已接近尾声,各地已陆续种植第二季“三白”蔬菜,为贫困群众提供了更多的务工就业机会。
  “三白”丰收了,最高兴的是易地务工的贫困户,他们不仅能得到基地纯利润55%的分成,还能每天有100元的务工收入。
  今年,威宁全县计划种植蔬菜120万亩,预计总产量超过600万吨,总产值超过45亿元。其中,易地产业扶贫蔬菜基地6.5万亩。
  6月以来, 全县易地蔬菜产业基地,已吸纳全县各乡镇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基地务工超过10万人次,总务工收入超过800万元。 
  短短三个月,威宁易地蔬菜产业扶贫基地生产的近7500吨“三白”不仅充裕了本地蔬菜市场,也进入了贵阳的高校和机关食堂, 拓展到了北上广等国内蔬菜市场,还有不少销往粤港澳大湾区和出口到泰国、越南、日本、加拿大等国外市场。
  威宁广袤的蔬菜基地里,万名易地务工群众的忙碌,成为金秋田园的生动美景,更成为6.5万名贫困群众最快的脱贫步伐。(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