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作者:臧锐 时间:2019-10-01 阅读:185
本报讯(通讯员 臧锐) 近年来,威宁以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为突破口和发力点,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环境由内而外美了。威宁全力推进迤那镇“垃圾银行”的示范带动作用,指导群众对房前屋后、庭院圈舍内外等环境卫生进行有效整治,全面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实施主骨架路网、农村循环路网1879公里,建成“组组通”公路5293公里。全力加强农村危房改造,系统内危改任务28570户,竣工26913户,全部启动实施。截止目前,完成农村户用厕所改造44520个,占2019年任务的52.37%。乡镇垃圾转运系统项目34座垃圾中转站主体工程已完工,剩余16座垃圾中转站正在完善电力配套设施。第一批试点乡镇环卫设施分配各乡镇垃圾收集车共计92辆,垃圾收集箱827个。威宁乡镇污水处理工程涉及32个乡镇,污水处理设计总规模为27400m3/d,总投资40685.73万元。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纳入乡镇工作调度内容,成立农村环境整治志愿服务队,聘请护寨员明确责任地段,包保领导按时开展督查。全县619个行政村居逐步实现从“脏乱差”到“整洁美”的蜕变。
乡风潜移默化好了。持续开展文明校园、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等创建工作,持续深化《贵州省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志愿服务条例》宣传,组织开展“文明在行动·满意在贵州”“文明如厕·从我做起”等活动,切实提升群众思想素质。经严格评选,2019年评选出羊街镇等 3 个全县文明乡镇,二塘镇茶山社区等80 个全县文明村,检察院等 11 个全县文明单位,石门乡陆山家庭等 53 户全县十佳十星级文明户。目前,619个村(社区)基本建立法制宣传栏和全民健身广场,其中迤那、石门等乡镇部分村单独建立法制文化广场,实行“高音喇叭”进村组、进田间,第一时间传达“党的好声音”,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乡村连点成片富了。威宁已发展苹果、黄梨、核桃、板栗、软籽石榴等特色经果林273万亩。其中苹果作为威宁主导产业之一,于2019年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种植面积稳定在50万亩以上,涉及农户约12.1万户,其中贫困户约2.4万户、贫困人口10.3万人,预计2019年全县挂果面积19万亩、产量17.1万吨以上,产值10亿元。2019年,以500亩以上坝区和河谷地带为重点,打造高标准化蔬菜基地20万亩,新增蔬菜种植面积20万亩,总面积达到120万亩,预计总产量超过450万吨,总产值突破45亿元。截止目前,全县易地蔬菜产业共完成种植65062.5亩,稳定务工贫困劳动力6211人。以“村社一体”合作社为主体推进“一村一基地”建设,已有411个村建立产业扶贫基地,落实土地6.13万亩,完成种植3.25万亩。分别建立县级、乡级领导示范点14个和137个,示范面积分别为3.45万亩和13.7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