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桂香一家的“读书梦”
作者:唐爱梅 时间:2019-10-01 阅读:182
“小时候就想去读书。”刘桂香说。
刘桂香今年51岁,老家在海拉镇石坪村。2016年,他们一家搬迁至五里岗街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阳光馨区,一家人在这里开始了新生活。
新家的墙上还挂着搬家前后的对比照片,照片里,一家人在老瓦房前坐成一排,脸上既有故土难离的神色,又充满了对新生活的向往。
从泥土瓦墙到高楼洋房,从偏远闭塞的山区来到了干净整洁的现代化小区,在梦里想都不敢想的事都变成了现实,刘桂香在阳光馨区已居住3年之久,但她仍然时常感叹:现在政策好,生活条件好,日子也越来越好了。
刘桂香说:“原来在老家很不好在(住),大家住的都是老瓦房,路也不好,平时去镇上要走一个多小时,下雨天时,路更不好走了。”
海拉镇石坪村地处偏远,交通闭塞,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村民生活极少与外界有交集,有的人甚至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村寨,在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帮助下,石坪村居住地存在较多危险因素的村民们都搬迁至五里岗街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而在新家开始了新生活的刘桂香,人生走过大半路程,她仍对年少时没有机会上学读书一事心存遗憾,耿耿于怀。
刘桂香说:“我们那个年代家里穷,经济条件不好,想上学家里也供不起,后来国家政策好了,免学费,每个孩子都有机会上学。但在我们老家,现在学生每天上学还是得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
纵使出行不便,刘桂香还是鼓励孙子好好学习,用知识改变命运。
搬进阳光馨区之后,刘桂香的两个孙子都在威宁七小上学,她每天负责接送。谈起孙子,她很是高兴,笑着说道:“孙孙还算听话,学习也很认真。”
刘桂香家客厅电视旁的墙上,贴着两张表扬孙子的奖状,她时常会看着奖状,缅怀心中那未曾实现的“读书梦”。
像刘桂香这样心存“读书梦”的搬迁群众不在少数,他们到了为家庭、为孩子、为生活奔波的年纪,惟有将心中的梦想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为了方便搬迁群众子女顺利入学,作为易地扶贫搬迁配建学校的威宁七小不仅为搬迁子女入学开通“绿色通道”,还通过定期开展教师家访,建立并及时更新学生档案,实施精细化管理,让学生们都能在温暖阳光下茁壮成长。
威宁七小校长周静说:“基于自身属于易地扶贫搬迁配件学校的属性,我们在最大程度上为搬迁子女入学提供方便,专门为易地扶贫搬迁子女入学开通‘绿色通道’,随到随报名、随到随入学,避免学生家长来回奔波。”
为保障易地扶贫搬迁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学校积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的方式,与兄弟学校互相学习、互相进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接收学生后,主要采取关爱为主的方式,重点抓学生的养成教育、感恩教育、文明礼仪等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周静说。
此外,威宁七小还组织各班正副班主任开展家访活动,建立“一生一档”机制,将学生的详细信息以及在走访中发现的问题详细记录在档案中,以便于实现对每个学生的精准科学化管理。
威宁七小教师马敏云说:“平时我们家访的时候,一般都是给学生们讲一些安全知识,给他们进行一些行为习惯的引导。”
多方着力,共筑“读书梦”。以往,很多山区孩子不得已成为留守儿童,年幼之时便和父母分隔两地,有的甚至十几岁就独立生活,一手担起自己的饮食起居。
为了让广大搬迁群体实现稳定就业,2017年2月,威宁易地扶贫搬迁后期扶持产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后扶公司)正式注册成立。
后扶公司就业指导部副经理马绪介绍:“后扶公司就业指导部主要是负责搬迁群众的就业工作,首先要摸清企业的空缺岗位,具体的工资待遇,上班时间,企业、公司和工厂的规模和纪律,然后再结合搬迁群众的实际情况推送到合适的岗位工作。”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越来越多的搬迁群体在搬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之后,实现了就近就业。
目前,刘桂香的儿子和儿媳都在附近的建筑工地做工,两人每个月的工资收入在6000元左右。
每天早上,刘桂香给一家人做好早饭,吃过之后,上学的去上学,工作的外出工作,晚上一家人还能团聚在一起吃一顿温热的便饭,日子平淡又温暖。
“在老家的时候,他们(儿子儿媳)没地方做工,只能出去打工,孩子在家造孽得很。现在做工的地方就在家门口,孙孙每天都能看到爸妈,他们觉得开心,也能安安心心的学习。”刘桂香笑了起来。
刘桂香儿时的“读书梦”无法实现,如今她的梦想寄托在孙辈身上,在社会各方的帮助之下,梦想之花正在静静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