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9-10-10

打造农村产业革命示范田

作者: 时间:2019-10-10 阅读:221


 打造农村产业革命示范田
——贵州五百亩以上坝区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斐然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刘莹

  金秋十月,贵州大地披金溢彩。
  在这举国上下欢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贵州以500亩以上坝区为主战场的产业结构调整,经过脱贫攻坚春季攻势和夏秋决战,收获累累硕果,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据统计,1至9月,全省1641个坝区共种植优质特色粮油作物247万亩,种植经济作物321万亩。在经济作物中,蔬菜(含辣椒)种植面积达215万亩、食用菌达5.8万亩、草本中药材达14.9万亩,分别比上年全年种植面积增长41.9%、55.9%、46%。坝区土地流转199万亩,土地流转率43.4%,比上年增长10.9个百分点。坝区县级以上龙头企业1139家、合作社4064家,分别比上年增长27.3%和4.3%。冷库库容20.9万吨,冷链运输车辆632台,分别比上年增长36.2%和27.4%。坝区平均亩产值已实现5861元,超过去年全年平均亩产值约200元。
  这份来之不易的成绩单,与来自田间地头、国内国外市场的一项项具象化事例相印证:普定韭黄涨价,从年初的每公斤10元,到目前的14元,虽然种植面积已达10余万亩,依然满足不了市场需求;遵义辣椒获得丰收,第4届贵州·遵义国际辣椒博览会签约34个订单,总投资达24.21亿元,涉及辣椒种植、加工及贸易等;威宁“三白”(大白菜、莲花白、白萝卜)出国,夏季6月才播种的冷凉蔬菜,到8月15日就乘上冷藏车,经云南河口转运东南亚……
  这是贵州将农村产业革命向纵深推进的可喜收获,凝聚了省委主要领导和决策层精准施策的智慧和心血,是各级干部、各族群众、企业界人士齐心协力谋发展的劳动成果,是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生动实践。
 
依托坝区,找准产业发展“生财路”
 
  “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是贵州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的重大举措。
  产业兴,百姓富。实施农村产业革命,就是要用好贵州交通建设已经实现通江达海、进村入户的大好机遇,用足贵州天蓝、地洁、山青、水秀的优质生态资源,用活国家支持贵州后发赶超的政策项目,找准贵州产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实现农业增收,百姓致富。
  贵州没有平原,92.5%的面积都是山地。依靠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和各种生态补偿,贵州人民念好“山字经”,广种“摇钱树”,发展农文旅,初步实现了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共生共荣。
  过去,囿于历史文化和自然条件等因素,贵州农业发展基础薄弱,农业生产只能停留在效益低下的传统种植,一家一户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已不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多数农民依靠传统种植根本无法摆脱贫困。
  破解这一难题的途径之一,就是瞄准大有可为的500亩以上坝区,深化农村产业革命,让沉睡的资源变成发展的资本。
  贵州“八山一水一分田”,平坦肥沃的坝区弥足珍贵。统计数字显示,全省500亩以上的坝区共有1641个,涉及86个县(市、区)、854个乡镇、4700个村,占全省耕地面积7.2%。
  “土中生白玉,地里长黄金”。与山地相比,在坝区发展种植养殖业,能够实现一年一收、一年多收,产业发展可以达到“吹糠见米”的效果。依靠土壤肥沃、光热条件好的自然资源禀赋,一个个坝区像一个个聚宝盆,展示着发展产业的美好前景。坝区的这一特色,被省委主要领导和决策层在不断深入调研中敏锐发现。
  于是,继去年实施农村产业革命取得突出成绩、积累丰富经验的基础上,以发展12大特色产业为主体,即茶叶、蔬菜、食用菌、辣椒、水果、刺梨、竹、油茶、中药材、石斛、生态畜牧业、生态渔业的产业发展思路,写进了省委省政府文件,每个产业由一名省级领导挂帅主抓。其中,发展蔬菜、食用菌、辣椒、生态渔业的着力点,落在了坝区这块宝地上。(下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