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村寨建设现状个案调查
作者:高必美 时间:2019-10-11 阅读:226
摘要:板底乡是贵州彝族文化底蕴深厚而偏远贫困山区,也是中国西部典型的民族特色村寨,随着贵州文化旅游开发的启动,板底乡彝族特色村寨建设受到国家的重视。为了更好的发展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需要认真调查好特色村寨建设的实施现状。
关键词:板底乡,特色村寨,现状
一、文化特色
板底乡民风淳朴,民族民间文化历史悠久,原始古朴,绚丽多彩,底蕴浓厚,是民族特色优秀传统艺术节目傩戏“撮泰吉”(变人戏)的发源地。流传于当地的原生态彝族民间文化有许多,有彝族民歌阿买啃(出嫁歌)、乐外(娶妻歌)、情歌、生产劳动歌、儿歌等;传统乐器有月琴、唢呐;彝族舞蹈有“啃豪本”(铃铛舞)、酒礼舞、撒麻舞、点荞舞、阿西里西等。其中“撮泰吉”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英、法、日本等国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和省内外专家学者曾多次前来参观、考察、采风,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基础设施建设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完备的基础设施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近年来板底乡按照“党委主导、政府引导、部门配合、市场运作、政策扶持”的原则,抢抓市委组织部等部门对板底乡集团帮扶历史机遇,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夯实旅游产业发展基础。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完善和卫生环境的改善,为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业创造更加优越的环境。民族文化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提高了群众生产生活,美化靓化了民居环境、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需求等。目前正努力打造“盐仓彝族向天坟--百草坪--板底民族村寨”百草坪3A级景区,进一步完善了 “一核五区五线”旅游发展路径,进一步发展壮大了民族文化与乡村旅游相互交融的文旅产业,为威宁经济社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文化宣传工作
参与活动和利用网络媒体是宣传的重要途径,每年不定期的有当地民间艺术团和学校师生参与各种民族文化表演比赛,彝族歌手“阿西里西”,“阿姿阿巴”组合已把板底的彝族文化带入了星光大道、多彩贵州。部分威宁籍个人歌手把板底彝族文化带入全国各省乃至国外,如啊维姿朵(贵州第一支彝族女歌手组合“阿姿阿巴成员”)和彝族男高音歌手阿景曲古曾在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展示流传于板底乡的彝族民歌《芦虹高原》,凸显了板底乡的风情面貌;板底乡各个政府部门和其他单位积极支持民族文化爱好者的调研工作,由贵州民族大学民族特色音乐老师阿维姿朵负责带领的国家艺术基金课题《贵州彝族古歌人才培养》研究项目活动中,板底乡鼓励和支持彝族青年积极报名参与此课题学习,板底乡的参与者占了所有参与者的三分之一人数,板底乡雄鹰村龙顺荣和民间艺人陈美花被聘请为此课题中乌撒古歌讲授,所有学员在学习结束后的音乐表演会中都展示了自己所搜集的彝族古歌至少八首并做相关论文报告作为结题材料上交国家文化旅游部门。借此次国家艺术基金贵州彝族古歌人才培养项目活动,在当地民众的配合下所有学员们努力搜索整理当地彝族古歌,在结题文艺汇演时汇报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彝族经典古歌《嫁女女不哭,嫁女家人哭》《大君长房后》《初初喝》等婚礼歌,《板栗好吃刺又多》《太阳落山时》《不妨今夜来团员》等情歌,还有许多当地彝族毕摩祈福经调语。彝族女青年歌手池质瑟密把流传于板底乡的哭嫁歌《大雁往南飞》带入“歌从黄河来”节目比赛进入全国前20强。当地政府也积极带领民众举办民族文化活动,2013年7月30日板底乡成功举办“毕节市第七届旅发大会威宁县板底乡分会场”演出活动,推出“彝族特色风情晚宴”,深受各位来宾青睐;2014年7月20日彝族年活动得到央视中文国际频道直播,板底乡彝族风情旅游在国内外得到极大宣传;2015年8月8日,成功举办中国(贵州)“撮泰吉”旅游文化艺术节暨中国傩文化学术研讨会;2015年度彝族“火把节”,海内外傩文化专家学者600余名齐聚板底,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撮泰吉”的影响力推上了世界的高度。充分利用此次学术交流活动宣传途径,对底蕴厚重的彝族文化进行了挖掘、整理、保护,拍摄了宣传短片《神秘大板底》DVD,宣传片完整包含了板底乡的民风民俗。板底乡中心小学民族文化进校园也是文化旅游宣传的一个重要措施。板底小学民族文化进校园的主要环节分课堂教学和“磅礴乌蒙神奇课间操活动”,课堂教学的内容包括彝语言教学和彝族手工等各种民间民俗文化,大课间活动的内容有彝族戏剧“撮泰吉”、童谣歌舞阿西里西、铃铛舞、彝家迎客歌等大量流传于当地的经典彝族文化。板底小学的民族文化进校园也是当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是游客必经之道。
四、文化产业开发情况
板底乡彝族特色村寨建设突出的主题是“芦虹彝韵、神秘板底”。在饮食、服饰、演示、旅游纪念产品等方面个性化品牌有“撮泰吉”、阿西里西、铃铛舞等,所有吃、住、行、游、购、娱都离不开这三个品牌称号。例如“撮泰吉咂酒”、“阿西里西组合”、校园课间操“千人铃铛舞”等。开发民族服饰产品以乌蒙型彝族服饰为主其他各省彝族服饰为辅;旅游纪念品有民族工艺手提包、漆器产品,乐器玩具等;娱乐方面有民族民间KTV、撮泰吉体验店,这些娱乐以发扬彝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特色村寨文化产业的开发对威宁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旅游等方面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旅游文化产业开发需要以满足游客的各种需求为主,吃、住、行、游、娱、购六大旅游关键要素中,文化产业的开发也离不开任何一个要素。在“吃”方面,特色招牌饮食有以荞麦为原材料的彝家荞凉粉、荞饭、荞粑粑、燕麦面,特色怪噜烧烤以农家饲养土鸡肉、猪肉、羊肉为主要原始肉材,土豆焖各种家禽家畜肉,还有彝家不可缺的坨坨肉和百草坪全羊烧烤。每一个特色招牌食品的吃法丰富异样,首先,关于凉菜系列,荞凉粉,可以作餐桌上的凉菜,可以用来做彝家冻肉,人们最爱好的还是用来做街头的美味小吃。论吃最不可缺的还有一道原始土菜凉拌折耳根,就一个凉拌折耳根吃法也是多姿多彩,不论哪个大小餐馆都是不可缺的开胃菜。在这些凉菜系列的原始材料中还有土豆、豆米、玉米、酸菜等当地农产品。其次是火锅系列,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有许多外地专业厨艺人来当地开餐馆,他们根据当地的实际特色结合自己的厨艺技术做出麻味程度不等的当地特色火锅,能适应不同地方游客的饮食需求。最后康饮系列,当地的康饮系列以五谷杂粮食品为主,荞饭彝家咂酒、燕麦面是主导地位,荞麦饭的吃法有不同的多种炒饭、酸汤饭和普通的吃法,咂酒有荞麦咂酒、玉米咂酒和荞麦玉米三种谷物混合咂酒。彝家咂酒、荞饭和燕麦面除了在当地新鲜饮用以外还有商业性产品提供游客购物。当地的原生态饮食产品是游客最受欢饮的农旅产品。从政府的旅游规划方案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将来的旅游路线还拓宽到赫章县4A级景区韭菜坪、千年杜鹃、阿西里西大草原等跨线旅游环线。这些设施也是一个文化产业链发展的基础建设。在一个小乡镇范围内目前已有一所大型“彝家之夜KTV”,在里面可以体验多种当地彝族民间民俗娱乐活动,有四家企业老板投资的彝族特色农家乐饮食餐厅,住宿旅馆主要当地百姓自营为主,由政府卫生部门统一定期检查卫生安全保障,所以在住、行、游、娱、购等设施已经完全满足游客需求。当地文化产业是农旅产品和文旅产品同步发展,结合当地民风民俗,文旅产品有实用品和纪念品两大类。实用品以民族服饰为主,分流行版和传统版两类。流行版以短袖衬衫和麻布马甲为主,传统版以乌蒙型服饰为主其他为辅的生产模式。在本乡镇中心市场上有五家小型民营彝族服饰店。
目前,板底乡的特色村寨建设是基于依托浓厚的彝族传统文化,从当地实际出发,政府与当地本土不同文化层次的文化爱好共同携手,做好宣传工作,努力打造民族产业品牌,为家乡的文化旅游和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建设。
参考文献:
[1]贾银忠.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2.12.
[2]彭积春.民族文化资本化推动下少数民族村寨经济发展的路径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8.第7期.
[3]段超.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