坝区现代农业高效益这样产生
作者: 时间:2019-10-12 阅读:249
坝区现代农业高效益这样产生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赵勇军

威宁坝区苹果丰收。(记者 何欢 摄)

威宁坝区苹果丰收。(记者 何欢 摄)
威宁麻乍坝区一年种植三季萝卜,单季亩产4000公斤;湄潭兴隆坝区通过“稻+虾、蟹”模式,实现平均亩产值1.1万元;石阡石固坝区运用“蔬菜和羊肚菌接茬”模式,实现平均亩产值2.6万元……这个金秋,贵州500亩以上坝区现代农业的高效益凸显。
加快推进500亩以上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我省振兴农村经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政策措施,也是我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
去年以来,全省上下紧扣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践行“五步工作法”,坚持创新驱动,大力推广种植高效经济作物、优质粮油烟等作物和综合种养模式,提高复种指数,提升产值和经济效益,掀起了深入推进500亩以上坝区产业结构调整的热潮,开启了我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
捷报传来,今年1至9月,全省1641个坝区共种植优质特色粮油作物247万亩,种植经济作物321万亩,已实现平均亩产值5861元,超过去年全年平均亩产值约200元。
“一田多用”模式:创新高效耕作
贵州没有平原,国土面积的92.5%都是山地,集中连片耕地少。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让产业上规模、稳得住、有效益?加快推进500亩以上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效益变革,成为现实需要。
因地制宜,精准选择产业是增效益的重要环节。
平塘县六硐坝区,独特的盆地地形使坝区自成一个四季鲜明的区域小气候,而且六硐河穿坝而过,水资源丰富。今年以来,平塘县结合坝区固有优势,引进三家企业入驻坝区,改变传统的水稻、油菜种植为主的模式,全部调整为茭白、茄子、西瓜等经济作物。
“土地一年可轮作两到三季,坝区四个区域亩产值均达1万元以上。”贵州玉金农旅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卫东看中了六硐这块好地,经过多次考察,选择在这里种植茭白、荷兰豌豆、茄子、“四K”西瓜等高产高效经济蔬果。
结构调优地不闲。前三季度,六硐坝区累计种植蔬菜面积8500亩,复种指数达173.75%。“实施轮作制经济,让群众实现滚动式收益。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就业,从事刺绣、农家乐等经营增收,带动坝区贫困户184户579人脱贫。”平塘县者密镇镇干部介绍。
黔东南州注重科技支撑,探索优良模式,坝区耕地复种指数由120%提高到150%以上。截至8月底,全州坝区农作物种植面积36.42万亩,其中优质粮食种植面积18.06万亩、蔬菜9.12万亩、食用菌0.43万亩。预计坝区农民上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4980元,高于全州农民上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810元。
围绕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要求,各地坝区在建设中大力推广“一田多用”模式,发展稻田综合种养,稻旱轮作,稻+农事劳作体验、休闲旅游观光、农耕文化传承等,努力提升坝区土地利用效益。
“一季多收”模式:提高产出效益
“太阳出来红彤彤,大家一起来栽葱;松林葱地上万亩,不用外出去打工。”“窝皮寸大坝宽又宽,种上香葱我喜欢,政企合力发展好,群众不愁吃和穿。”毕节市赫章县松林坡乡踏土村70岁村民黄朋光,用山歌歌唱坝区好年景。(下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