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9-10-12

坝区标准化基地这样生产

作者: 时间:2019-10-12 阅读:204


 坝区标准化基地这样生产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陈毓钊

 
  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提出,以500亩以上坝区为重点,实行“一坝一策”,按照统一供种、统一耕播、统一水肥管理、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标准化生产,建立一批专业化大型农产品基地,迅速扩大优势农产品供应量。2019年,全省创建认定100个样板坝区和500个达标坝区。
  秋后喜算丰收账。“五统一”的推广,使得良种良法得到推广,农产品品质得到提高,效益显著提升。随着农村产业革命的深入推进,各地因地制宜,引申、拓展出了一批好经验、好做法。
  统一土地流转、统一农田整治、统一组织生产、统一市场销售、统一品牌创建……统的方式各有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最终的目的都瞄准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

统一,统出规模
 
  8月15日,19辆满载威宁蔬菜的卡车依次驶进云南河口口岸,报关后向对岸的越南老街省驶去。这些,是威宁自治县落实省委主要领导5月中旬调研讲话精神,在脱贫攻坚夏秋决战中首批种植的大白菜、白萝卜和莲花白。
  很快,这批总价50多万元的蔬菜就端上泰国、老挝、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市民的餐桌。每年,威宁有10多万吨蔬菜销往东南亚。
  威宁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谢洪说,像这样大规模的蔬菜集中出口,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威宁高海拔、低纬度、昼夜温差大,形成了“天然凉棚气候”,加上良好的生态,种出的高山冷凉蔬菜品质相当高。不过,分散的土地经营,制约了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坝区虽大,但经营是分散的。你家种三亩白菜,我家种两亩萝卜,品种五花八门,看着什么都有,但什么都成不了规模。”
  转变来自何处?
  走进威宁自治县五里岗街道易地产业扶贫蔬菜基地,记者找到了答案——实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由公司“统一品种、统一购药、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统一标识、统一销售”,主推黔白5、8、9、10号等适合威宁种植的蔬菜品种,在全县境内大面积推广种植,提升了蔬菜种植水平。
   如今,蔬菜已成为威宁脱贫致富产业之一。据了解,今年威宁列入产业结构调整考核的500亩以上坝区32个,面积11.76万亩。通过产业优化,共调减玉米种植面积5.03万亩,发展蔬菜5.33万亩、中药材0.4万亩、烤烟3.51万亩、马铃薯1.43万亩、其他经济作物0.7万亩。
  今年,威宁全县种植蔬菜120万亩,预计总产量超过600万吨,总产值超过45亿元。其中,易地产业扶贫蔬菜基地6.5万亩,带动6.5万名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贵州92.5%的国土面积是山地和丘陵,耕地破碎,单家独户的小农经济很难形成规模化经营。坝区产业结构调整,就是要扬长避短,做大优势产业,实行适度规模经营,形成市场竞争力。
  今年以来,省农业农村厅还重点扶持适宜坝区发展的蔬菜、辣椒、食用菌等产业,每个产业安排1亿元财政资金,优先投向坝区。
 
统一,统出品质
 
  曾经,省内一家公司给高校配送了近4吨马铃薯,不仅有青皮的,还有腐烂的,第二天就被退了回来。有菜商反映,云南省分级分拣后的马铃薯大小均匀、干净光滑、泡沫网袋套装,收购价每斤1.5元,我省不分级、麻袋装的马铃薯最多每斤0.7元。
  这样的痛,因为缺乏统一的生产和质量标准。
  如今,这样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随着统一供种、统一耕播、统一水肥管理、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标准化生产的推广应用,贵州建立起了一批专业化大型农产品基地,迅速扩大优势农产品供应量。
  打好“组合拳”,在栽培、育种、植保、土肥、农机等方面,实行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配套。全面实行无公害栽培,积极推进绿色、有机栽培,开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产地产品认证。(下转三版)